鑑證|法國“陣風”戰機賣不出去,中國殲-10C“背鍋”?

由 鳳凰衛視 發佈於 熱點

'25-07-19

近幾年,全球地緣衝突和戰火不斷,大家對於各類武器的關注度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今年出鏡率最高的明星戰機,莫過於法國“陣風”戰機,不過不是因爲它戰績優秀,而是因爲它在印巴衝突中的“擊落疑雲”。在這一波大型“扯皮”現場中,中國的殲-10C戰機也被捲入其中。網絡中出現了各種謠言,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機在印巴衝突中的優秀表現,導致“陣風”戰機在全球市場遭到抵制,甚至有可能賣不出去。近期,美國媒體突然發聲,說掌握了新的情報,美國媒體到底掌握了什麼情報?一架“陣風”戰機背後,究竟藏着什麼祕密?



(一)印尼不買“陣風”戰機,轉而買中國戰機?


7月6日,美聯社發文,稱中國散佈對“陣風”戰鬥機性能的質疑信息,目的是打擊法國“陣風”戰鬥機的聲譽和銷量



美聯社的報道中,提到信息來源是法國軍方和情報部門的調查結果,但並未提及更具體的人或者報告名稱。我們以“陣風戰機 法國 中國”作爲關鍵詞在全網進行搜索,找到了一家法國法媒體在6月7日發佈的一篇文章,其中的內容也和美聯社發佈的消息高度重疊,但時間卻比美聯社早一個月。



在仔細閱讀這篇法國媒體的報道後,鑑證組發現其中有兩處信息比較可疑。疑點一,文章說,美聯社採訪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法國軍方官員,他告訴美聯社,中國駐外使館官員牽頭破壞“陣風”戰鬥機的銷售,試圖勸說已經訂購了法國“陣風”戰鬥機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不要繼續購買,並鼓勵其他潛在買家選擇中國製造的戰機。



一般說“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知,就是查無實據。所以,我們只能聚焦“匿名法國官員”給出的信息是否可查證。那麼,他所謂的中國“遊說”的效果如何呢?印尼真的不願意購買法國“陣風”戰機了嗎?又是否會轉而下單中國戰機呢?


經查詢,我們發現5月14日前後,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開始傳播出“印尼暫停購買法國‘陣風’戰機”的信息,其中大多都指出印尼暫停購買的原因是:在印巴衝突中,“陣風”戰機的糟糕表現,讓印尼方面對其性能產生了質疑。



但我們並沒有找到印尼官方發佈的相關聲明。在隨後的查證中,我們找到了一篇印尼媒體發佈於7月8日的文章,題爲《印尼將購買24架法國“陣風”戰鬥機,總計66架》。文章指出,此次印度尼西亞在之前購買42架“陣風”戰機的計劃之外,決定再從法國增購另外24架“陣風”戰機,以進一步加強其防空能力。這次增購其實是在2025年5月達成的初步協議,當時印尼和法國達成購買12架陣風戰鬥機的意向,但最新消息顯示,隨着兩國談判的進展,數量已增至24架。隨着這些戰機的加入,印尼的“陣風”戰機總數將達到66架。



到此,我們基本可以證實,印尼不僅沒有停止對法國“陣風”戰機的訂購,反而還增加了訂購量。


那麼,印尼是不是像法國媒體和美聯社說的那樣,在中國官員“遊說”下,要轉而購買中國戰機呢?

6月4日前後,網絡中傳出印尼將下單中國戰機的消息。我們找到了路透社的相關報道,報道中說,印尼高級官員表示,正在考慮購買中國的殲-10戰鬥機,理由是其價格相對便宜且性能先進,尤其是5月份在印巴衝突中,殲-10戰鬥機的優秀表現。報道還提及:印尼國防部副部長、退役空軍元帥陶凡託表示:“我們與中國進行了會談,他們向我們提供了許多援助,不僅有殲-10還有艦船、武器和護衛艦。”“我們正在評估殲-10”,並補充說,雅加達正在審查其系統兼容性、售後支持和定價。


這麼看來,目前印尼確實有向中國購買殲-10的想法,但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也僅僅是意向階段,而且路透社的文章中也提及,印尼方面爲了提升自身實力,早在1年前就有軍購計劃,對於殲-10的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爲它在此次印巴衝突中的優異表現。所以,法國媒體和美聯社報道中說,是中方在“遊說”印尼不買陣風戰機,轉而購買殲-10戰機,就目前調查的結論來看,並無實際證據,更像是一種主觀臆斷。



白孟宸(《新聞鑑證組》評論員):“首先,長期以來,印尼在軍援軍貿市場上不算中國比較重要的合作伙伴,至於說印尼是不是有可能從中國引進裝備,我覺得要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中國出口的武器裝備其實很適合印尼,價廉物美,而且中國還有其他優勢,一方面很願意向購買武器裝備和引進相關技術的國家提供服務和支撐。另外,就是中國在國際軍援軍貿市場上面,極少使用政治作爲附加條件。當然,中國跟印尼這兩年,在國防方面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印尼的國防部長之前也到訪國內,跟咱們國家軍事體系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深。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比如說法國7月14日的閱兵,印尼領導人是到場了的,而且印尼的戰機也是少有的參與了法國閱兵,所以我覺得印尼方面的選擇比較多,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可以描述爲一些媒體報道印尼有此意向,但是這種意向到最終的談判完成,到交付距離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二)全世界都在用的圖片,中國用了就被指責,這個邏輯神了


法國媒體的報道文章中還有第二個疑點,就是它指控在此次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和中國在網上對“陣風”戰機進行了蓄意攻擊和虛假宣傳。 文章中這樣說道:“中國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出很多‘僞造’‘陣風’戰機殘骸圖像,法國的相關技術人員稱,超過1000多個新創建的賬號在散佈中國技術優勢論,但是他們無法將對‘陣風’戰鬥機的批評和中國官方聯繫起來。”



要想鑑證清楚這個疑點,我們還需要先回顧一下在印巴衝突中“陣風”戰機被擊落的前後始末。


鑑證組在之前的節目中就針對“‘陣風’戰機是否被擊落”一事進行了調查,在對網傳戰機圖片的查證中,並沒有辦法證明圖片來源,也無法證實“陣風”戰機的殘骸照片,就是在此次印巴衝突中“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擊落而拍攝到的。


“陣風”被擊落一事,主要是來自巴方的消息。巴基斯坦外交部長伊沙克·達爾在一場議會上表示,從中國購買的殲-10C戰機擊落了五架印度戰機,其中包括三架“陣風”戰鬥機,但是印度方面並不承認。


當時,在綜合各方給出的消息後,鑑證組基本確認印度戰機有戰損,但並不確定型號。



印度國防參謀長阿尼爾·喬漢在5月30日至6月1日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安全論壇期間,接受了媒體採訪,他在採訪中也承認了印度戰機被巴基斯坦擊落,但沒有透露被擊落戰機的具體數量和型號。


印度方面只承認有戰機戰損,但是沒有承認“陣風”戰損,甚至還極力模糊“陣風”被擊落這事兒,但法國官員卻是迫不及待地跑出來認領了。



據媒體報道,法國空軍司令傑羅姆·貝朗熱曾表示,他所掌握的證據顯示,印度損失的戰機只有三架:一架“陣風”戰鬥機、一架俄製蘇霍伊戰鬥機和一架法國製造的“幻影2000”戰鬥機,並稱這是法國“陣風”戰鬥機首次在已知的戰鬥中出現損失。


法國方面是承認了“陣風”戰機在此次印巴衝突中有損失,而巴基斯坦說打下“陣風”的是中國的殲-10C戰機。兩者結合在一起,國際社交媒體中就開始出現了大量把“陣風”戰機和殲-10C戰機放在一起的評論。同時不少人認爲,這些評論也成爲“法國官員”向美聯社透露所謂“中國質疑‘陣風’戰機”信息的導火索,因爲中國的殲-10C已經成了法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擋了“陣風”戰機的軍售路。當然,即便真的如此,法國人也不能明着說,也就有了上文中提到的,說中國社交媒體造謠的信息,其中主要提到了兩點:


1. 中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大量貼文,傳播“陣風”戰鬥機殘骸的虛假圖像。

2. 中國賬號傳播中國技術優勢的言論。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在這一點的論證上,我們以關鍵詞“陣風 殲-10C”進行搜索,很容易就看到,在印巴衝突發生的這個時間點上,全球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都在引用各種飛機殘骸的照片,尋找”陣風”戰機是不是真的被擊落的證據。在這些海量的信息中,無法確認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哪個用戶和媒體是首發“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擊落的信息源頭。



必須要說的一點是,全世界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歐美主流媒體也用了這些照片,最後變成了中國造謠,這多少有點雞蛋裏挑骨頭了。


再來看,所謂的“中國賬號傳播中國技術優勢言論”這個點。我們也查詢了有關“陣風”戰機和殲-10C對比的相關文章和視頻,首先,並不是只有中國賬號在做對比。另外,在觀看中文自媒體平臺中許多對比視頻和文章後,我們看到其中很多分析的最終結論都指向兩者各有千秋,無法一概而論其優劣性



白孟宸(《新聞鑑證組》評論員):“首先,要說所謂的對銷售的影響,或許會有,但這種影響並非源於某一次作戰本身。可以說,是這次作戰,讓‘陣風’此前的不少宣傳打了折扣。比如,‘陣風’之前宣傳時,由於法國自身沒有很成熟的預警機型號,就稱其‘陣風’的雷達足以替代預警機,客戶無需再購買預警機。但通過這次作戰,大家會覺得還是得買預警機,這樣一來,法國人就賺不到這部分錢了,所以這種影響是存在的。其實,‘陣風’跟殲-10C相比,首先沒有代差上的優勢,而且就算‘陣風’贏了也勝之不武。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兩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陣風’是中型雙發戰機,這就好比國際拳賽,你是中量級拳王,我是輕量級拳王,要是輕量級拳王跟中量級拳王打,只要沒輸,中量級拳王就已經顏面掃地了。‘陣風’跟殲-10C的最大起飛重量相差差不多十噸,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一款雙發中型機的能力還比不上一架單發輕型機,那大家自然就會懷疑法國的技術水平是不是有問題了。正常來說,‘陣風’應該跟誰比?應該跟歐洲的‘颱風’戰鬥機,跟美國的F/A-18比,對吧?但法國人很多時候在宣傳時,卻要跟F-16比,而F-16也是單發輕型機,這就是你法國人自己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說法國方面作爲國際航空和軍事工業領域的強國,其水平只能說還沒達到第一梯隊的頂尖水準,所以在競爭中會受到一些影響。”


經過查詢,我們看到美國媒體所謂的“法國軍方和情報部門給出的證據”,基本都經不起推敲,而中國國防部也早已對此做出過回應,純屬捕風捉影、造謠抹黑。



製片人:梁茵

編導:楊新燁

編輯:於二丫 謝玉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