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
我國在能源、科技、天文等領域
接連取得重大突破
多個“首發”“首個”“首項”
成果亮相
展現出我國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
能源領域重大進展
7月19日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
該水電工程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工程將建設5座梯級電站

總投資約1.2萬億元
工程電力以外送消納爲主
兼顧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7月20日
西南油氣田公司上半年
新增15口百萬氣井
天然氣產量創新高
增量規模在全國各油氣田中位居首位

圖丨視覺中國
今年1—6月
西南油氣田公司累計生產天然氣
超過240.2億立方米
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7.5億立方米
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7月15日
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範項目
首批綠色甲醇產品在吉林洮南順利產出
首期可實現年產5萬噸綠色甲醇
填補了國內規模化連續生產的技術空白

由於採用全程零化石能源參與技術
全生命週期碳排量
較傳統煤制甲醇減少近70%
首期項目年減排約6.5萬噸二氧化碳
科技標準制定與國際引領
在新能源技術標準制定方面
我國再獲突破
7月16日
由我國牽頭制定的
全球首項
鋰離子電池硅基負極材料國際標準
正式發佈

圖丨視覺中國
該國際標準首次構建了
鋰離子電池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
關鍵控制特性體系
明確了相應的測量方法、涵蓋比容量、
首次庫倫效率、體積膨脹率等核心特性指標
填補了該領域的國際標準空白。
同日
我國提出的
《電力儲能用超級電容器》國際標準提案
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成功立項

圖丨視覺中國
這是全球首個
應用於電力儲能領域的超級電容器國際標準
對全球儲能用超級電容器標準化發展
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天文觀測實現新突破
7月16日
中國天眼FAST
首次觀測到了
由超音速湍流主導的複雜絲狀結構網絡

△具有複雜內部結構的極高速雲概念圖
爲研究星際介質和恆星形成機制
提供了全新視角
爲揭示恆星形成區的物質來源與演化路徑
提供了新線索
7月18日
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於近期
實現了對銀河系的分鐘級高頻監測

並新發現多例具有快速光變的罕見變星
包括脈動白矮星和白矮星橢變雙星等
標誌着我國在空間量子探測領域
取得新突破
這些在能源、科技、
天文等領域實現多項突破
每一項
都彰顯着我國科技創新的強勁實力
未來
期待更多“大國重器”落地
爲我國高質量發展
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
製片人丨劉博
編輯丨王洪禹
責任編輯:王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