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衆,大家好。
今天(7月13日),我們關注一個重大事件:歐美之間的貿易大戰可能終於要打響了。
這一決定源於特朗普昨天(7月12日)親自向歐盟和墨西哥領導人發出的一封信,信中宣佈,從8月1日開始,美國將對歐盟和墨西哥分別徵收高達30%的關稅。
這一決定是在過去三天,即7月9日至7月12日這三天裏,歐美在貿易關稅問題上未能達成突破後的結果。
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出於對談判破裂的憤怒,同時,這也反映了在過去的三個月裏,歐美之間未能達成任何貿易協議,這是美國方面極爲失望的表現。
當然,特朗普的一意孤行以及他那種老套陳舊,甚至是無效的方式,無疑也加劇了矛盾。

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個,歐盟下一步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我剛纔提到,歐美之間可能爆發貿易大戰,但要注意,其前提條件是歐盟必須對美採取反制措施,即歐盟需要“硬起來”。
現在歐盟是否能夠“硬起來”呢?根據過去三個月的情況來看,顯然歐盟是無法硬起來的。原因有很多,我將在稍後進行分析。
根據7月13日我們從布魯塞爾得到的消息,歐盟的各國主要領導人或大使將在此地開會,討論這一議題。
然而,我目前得到的消息顯示,歐盟內部並不團結,不說一盤散沙,至少也是亂作一團,甚至至少是分成兩派,一派是強硬的,一派是溫和的。
強硬派主張立即採取反制措施,並以牙還牙,讓美國感到痛;而溫和派則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反制,認爲這將損害自身利益。
在歐盟中,強硬派與溫和派或者說軟弱派的代表,分別由歐盟內兩個最強國的領導人擔任。強硬派的代表是法國,而溫和軟弱派的代表則是德國。
值得注意的是,與強硬派法國站在一起的,還有丹麥和西班牙兩國,它們目前都是歐盟理事會的主要決策國。而德國,無論是在我三十多年前赴德學習和工作期間,還是至今,都是歐盟內部實力最強的國家。
特別是,最近德國更換了新政府,在其擔心得罪美國的情況下,再加上歐美之間、德美之間的複雜經濟聯繫。這裏還涉及到第三個因素,即馮德萊恩。她目前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且作爲德國人,她長期以來一直親美。
在過去的三個月裏,馮德萊恩在與美國的博弈和交涉中,坦率地說,她扮演了一個非常軟弱和妥協的角色,以至於讓美國認爲有機可乘,同時這也讓美國對歐盟遲遲未能與他們達成協議感到非常失望。
因此,如果在過去的三個月內達不成協議,那麼在最後期限,也就是9日到12日大限過後,是否有可能在今天(7月13日)達成協議?
我之前提到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表現很不穩定,這次他想強硬起來可能會很難,因爲德國以及馮德萊恩從兩個角度都對他的行動造成了阻礙,綁住了他的手腳。
如果歐洲方面沒有強硬的表示,就稱不上爲貿易大戰。那麼,是美國單方面從8月1日開始,對歐盟實施高達30%的關稅。
馮德萊恩清楚這種單方面的打擊會帶來何種後果,她警告說,歐美之間的衆多供應鏈將會被切斷。這無疑將給歐洲企業帶來沉重打擊,而他們無力承受。
目前觀察到,在歐盟內部,無論是溫和派還是強硬派,無論是反美勢力還是親美勢力,都將受到美國這種單方面的打擊。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就說,意大利是美國的好朋友,她認爲右翼政府之間應該惺惺相惜,美國你怎麼連我意大利也一起制裁?
然而,梅洛尼最終強調說,大家需要找到一個溫和且理性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
因此,7月13日這一天,我們要高度關注的是歐盟各國大使以及一些國家領導人飛抵布魯塞爾的具體情況。
之前我曾和大家提到過,歐盟幾個主要國家的貿易代表曾頻繁進出華盛頓。同時,包括印尼、印度等國家地區貿易代表也頻繁進出華盛頓,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因此,歐美之間的未來走向,既可視爲一場好戲,觀察其中的熱鬧,也可視爲一門學問,探究其中的門道。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其中的門道。
事實上,過去90天時間裏,歐盟對美國之所以硬不起來,主要是戰略定位上的缺失。
從戰後這麼多年的歷史來看,歐盟始終缺乏獨立定位,導致其在必要時無法堅決行動,該硬不硬,該軟不軟。
而反觀中國,迄今爲止,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許多國家觀察到中國目前相對處於一個較爲舒適的位置。
自1月20日特朗普上任以來,中方對他既不卑不亢,同時該反擊時也進行了反擊。
4月2日,特朗普宣佈所謂的“解放日”,隨後在4月3日和4月4日,美國不斷對中國施加高壓,提高關稅。
而我們讓子彈飛了兩次,晾了美國兩次,直到5月9日,在日內瓦一起發表了聯合聲明。
隨後,我們迅速利用稀土作爲武器,成功將特朗普原本單方面對華的貿易戰,轉變爲一場雙方的衝突,尤其是中國利用稀土對美國一劍封喉。
美國在遭受這一打擊後,才真正感到其生存受到了威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中國外長在7月11日于吉隆坡的會面中,表現得相當老實,沒有對中國發表任何不敬的言論。

這看起來完全不像魯比奧,甚至在中國外長髮表談話之後,魯比奧還稱讚中國外長的談話具有建設性,這顯示出在遭受一劍封喉之後美國的焦慮。
這反映了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具備戰略遠見,所以能夠採取這樣的戰略行動。
那麼,歐盟能把美國一劍封喉嗎?馮德萊恩和默茨所代表的德國力量能把美國一劍封喉嗎?法國和英國兩個都是核大國,是核武器的擁有國,英法能把美國一見封喉嗎?這是值得思考的。
當然,中國的未來之路,中美關係不太可能變得美好。中美之間結構性、戰略性的長期問題,必然愈發凸顯。
然而,在每個結構性下行的過程中,策略性和技術性的回暖總是存在的。
我們不能生活在未來兩三千年的歷史維度中,而應生活在未來兩三個月乃至兩三年的層面裏。
二三十年對我們來說,維度也太大了,關乎戰略;兩三千年則關乎哲學;而兩三個月或兩三年的視角,更側重於策略和謀略,這是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
正如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理想國》之後所言,每個哲學家都應從政,每個政治家都應兼具思想家與哲學家的素質,這關乎他們的秉性和情懷。我認爲,他的觀點非常有道理。
之前我曾對大家提到過,歐美談妥了是一種結局,談不妥則是另一種結局。顯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談妥已不可能。
那麼,中歐關係將何去何從?值得注意的是,十天後在北京將舉行中歐領導人的峯會。
上次我給大家講,中歐關係目前正處於困難之中。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問題主要在於歐方,歐方的格局較爲侷限,無論是在意識形態、價值觀,還是具體到經濟領域,他們總是強調對歐洲市場的衝擊。
所以,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裏,中歐之間產生了許多分歧。
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中國和歐洲都是擁有深厚文明底蘊的地區,文明之間總能找到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途徑。對中國而言,如何將歐洲納入其戰略考量,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要贏得歐洲的支持,中國需要做出許多改變,因爲美國無疑將成爲未來中國的一個結構性戰略對手。
因此,爭取歐洲支持不僅是一個策略選擇,也是中國在對外和對內的戰略支持中需要考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