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宮辦公室,特朗普當着一衆記者的面作出訪華承諾。但更讓美國政界沒想到的是,特朗普還出手清理美國的“對華鷹派”,不少人丟掉了工作。然而,美國針對中國的舉動依然沒有停止,甚至更加激進,這是說明特朗普清理“對華鷹派”另有所圖,具體原因是什麼?
在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會晤中,特朗普明確表示“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華”。美媒也指出,如果特朗普不出席中國的9·3閱兵,他將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後,再前往中國。而且,當着菲律賓總統面作出訪華承諾,特朗普的舉動也被外界認爲,美國對華策略可能出現改變。畢竟在澳大利亞的莫里森政府下臺後,菲律賓就成爲了“遏華急先鋒”,但特朗普卻要求馬科斯“與中國相處融洽”。與此同時,美國聯邦政府出現了“裁員風暴”,超過1300人失去了工作,很多人都是涉華政策的資深人員,制定並推動了美國的“遏華”政策。而在失業後,這些對華鷹派無法接受被掃地出門的情況,公開怒斥白宮無情無義,利用完他們就把人裁掉,但特朗普對此無動於衷。

不過,特朗普作出訪華承諾,清理“對華鷹派”,真的是對中國示好嗎?有分析認爲,不全是,特朗普的舉動有其他意圖。一方面,特朗普在贏得了第二任期後,就把“忠誠”作爲選擇官員的標準,但在國務卿、財長、司法部長等職務的選擇上,他依然遭遇了很多波折。尤其是司法部長,特朗普一開始的提名是馬特·蓋茨,結果被國會否決。顯然,特朗普雖然在下臺4年期間,完成了對共和黨的改造,但他依然難以壓制美國建制派。而在上臺半年後,特朗普的執政已經穩固,他開始出手對付建制派了。1300多名美國政府工作人員被解僱,就是特朗普削弱建制派力量的重要步驟。

另一方面,雖然中美在進行博弈,但與當年的“美蘇冷戰”完全不同。“冷戰”其實是一場“死鬥”,因爲美蘇中的一方獲勝了,另一方的生產方式將徹底崩潰。因此,美蘇的對抗完全不計成本,因爲這是生死存亡之戰。但中美不同,雙方雖然存在結構性矛盾,但也有極強的互補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而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需要大量工業品的金融國,這使得雙方一開始就沒有進行“死鬥”。在這種局面下,菲律賓還想要用“對華挑釁”,來換取美國的好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若每個美國盟友都用“對華挑釁”換好處,對美國沒有任何幫助。而且,若有美國盟友真的把中國激怒,引發“中美衝突”,對美國是最糟糕的局面。此前,美國副防長科爾比警告英國“別插手亞太事務”,就能體現這一點。

至於特朗普對中國的真正態度,其實美國沒有停止對臺軍售,五角大樓詢問日澳“若中美在臺海發生衝突,你們會怎麼做”等情況就能看出。特朗普確實想要緩和對華關係,但他絕不會對中國“真正友好”,中美博弈將長久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