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拒絕中方邀請後,韓國又對華採取了哪些舉動?這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邏輯呢?
隨着“9.3”大閱兵的臨近,有關李在明拒絕中國邀請的消息又開始成爲了被媒體熱議的話題,近日韓聯社就相關問題向執政陣營進行詢問,雖然他們回答得比較委婉,沒有明確回應李在明是否會缺席,只是暗示礙於美韓同盟之間的關係,李在明出席“9.3”閱兵並不合適,並指出目前總統辦公室正在考慮李在明缺席閱兵的方案。

這已經相當於默認了李在明將會缺席閱兵,按照外交禮節順序,應該由國會議長禹元植代替李在明出席。不僅如此,李在明還在與韓國政壇元老金鐘仁會面時特地澄清自己並不算是“親華派”,並特別強調希望美國不要誤會自己的政治立場。隨着李在明的這一系列表態,也讓在他當選總統後對中韓關係有所期待的人們不免失望。
如果說李在明的婉拒讓人失望,那麼7月25日出現的一條消息則讓人對中韓兩國的關係又出現了一絲擔憂。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的聲明表示,經過韓國專家小組的討論,韓國貿易委員會已經要求財政部對來自中國的碳鋼以及熱軋鋼等產品加徵28.16%-33.57%不等的反傾銷關稅。

其實從表面上來看,這起反傾銷調查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經啓動,和李在明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韓國選擇在這個敏感的時間節點作出這一決定,很難讓人不產生聯想。就在大約20天之前,還有一個國家同樣對中國的熱軋鋼加徵了反傾銷稅,那就是剛和美國簽訂關稅協議不久的越南。
當時就有媒體分析,越南對中國產品加徵反傾銷稅,實際上是在中美之間“站隊”的一種表現,而現在韓國正在同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關鍵時刻,這又會不會是韓國向美國納的一張“投名狀”呢?

雖然韓國非常希望能夠在8月1日之前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但是韓國也有自己的紅線,在政府經濟會議上,韓國政府給關稅談判定下了兩條“紅線”——大米和牛肉。從2008年開始,韓國就以遏制瘋牛病爲理由,禁止從美國進口30個月以上的牛肉,美國對此一直耿耿於懷。而爲了保護本國產業,韓國對來自美國的大米實行了關稅配額制度,只有約13.23萬噸的美國大米能夠享受5%的關稅,對於超出部分韓國將徵收513%的天價關稅。目前韓國的農業以及畜牧業已經放出話來,如果政府這兩條“紅線”作爲同美國談判的條件,那麼他們將採取激烈的“集體行動”。
顯然韓國政府陷入了兩頭爲難的局面,一面是美國的巨大壓力和越來越近的關稅期限,另一方面則是國內洶湧的民意,這也促使韓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從另外的角度來討好美國。而熱軋鋼反傾銷稅則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由頭,首先如上文所述,這一調查並不是由現政府發起,韓國可以很輕鬆地把鍋甩在尹錫悅的頭上。另外對韓國出口的熱軋鋼在我國鋼鐵出口中所佔的份額並不高,2024年,我國出口鋼鐵總量達到了11704萬噸,而同時間段內中國對韓國出口熱軋鋼的數量約爲160.7萬噸,只佔中國鋼鐵總出口量的1.3%。

可以說,韓國政府選擇了一種成本最低的方式向美國示好,但是如果和李在明近日的言行結合來看,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李在明和尹錫悅在對待中美關係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倒向的程度有所區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