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藥費用增速下降,醫保基金支出近2.98萬億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17



圖說:武漢一家藥店內患者在醫保服務站諮詢/辛穎





醫藥費用的支出將持續增加,醫保基金將更精打細算

文|《財經》記者 辛穎

編輯|王小

7月14日,國家醫保局發佈2024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顯示,全國參保率鞏固在95%,基本醫療保險運行安全穩健

《公報》顯示,2024年,職工醫保參保人員醫藥總費用20587.46億元,比上年增長3.6%;居民醫保參保人員醫藥費用20312.16億元,比上年增長3.7%。

不過,全國參保人員醫藥總費用的增速相較2023年有所下降。《財經》從醫保系統人士處獲悉,原因一方面是,2023年醫藥費用增幅較,與新冠疫情防控結束後,就醫需求的釋放有一定關係,而這一因素在2024年的影響減少了;另一方面,隨着2024年醫保各項改革的持續深入,醫保基金監管力度加強,醫療機構行爲更加規範。

總體來看,醫藥總費用處於一個比較健康的增速,且這一趨勢已經持續到2025年上半年。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慢病化加深趨勢下,醫藥費用的支出將持續增加,更加精打細算的醫保基金將向哪裏傾斜?

老年患者,受益於異地就醫結算

2024年,全國普通門急診、門診慢特病及住院異地就醫就診人次爲3.97億人次,比2023年增加了1.54億人次。

“老年人是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政策的主要獲益者。”一位業內人士說。

從享受待遇的人數來看,職工是異地就醫的主力軍。2024年,職工醫保異地就醫2.62億人次,居民醫保異地就醫1.34億人次。

2020年-2024年全國異地就醫人次和就醫費用

單位:萬人次、億元

圖片來源:國家醫保局

醫保跨省就醫直接結算,在2022年全面鋪開,實現每個縣至少有一家定點醫療機構能夠跨省直接結算。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跨省聯網定點醫藥機構達64.40萬家。

這一政策最大的好處就是,患者在異地看病不用自己墊付錢,再回到老家去跑報銷,也不用擔心回去不知道能報銷多少。

2024年,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爲參保羣衆減少資金墊付1947.25億元,較2023年增長26.71%。其中,住院的金額佔比較大,而門診的增速較快。

醫保異地結算到2025年一季度仍然維持增長,參保羣衆達7075.26萬人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了37.97%。

在持續支持患者享受便利的同時,醫保部門也在優化規範管理。

一方面加大異地就醫的報銷比例,引導患者合理選擇就醫資源。上述業內人士對《財經》分析,從2024年起一些地方出臺了類似的政策,比如職工醫保在本地的一級醫院報銷90%,二級醫院報銷80%,三級醫院報銷70%,異地就醫報銷比例略低。

另一方面,異地就醫的治療費用將逐步納入按病種付費管理,有效限制一些不規範的治療行爲。

同樣的疾病,外出就醫的病人單次費用是縣域內的三倍到五倍。一位地方醫療系統人士介紹,在縣醫院5000元就治好的病,患者去大城市治療得花一兩萬元。最後回來由縣醫保基金同樣按比例報銷支付,因此去外地看病的患者增加,也意味着屬地醫保支付的更

爲解決此問題,2025年1月,《國家醫保局辦公室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有序推進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納入按病種付費管理的通知》提及,要充分考慮流入地診療服務水平提升、醫療機構發展與流出地醫保基金安全之間的平衡,維護參保人合理的異地就醫需求與有序就醫之間的平衡。

在改革初期,結合異地就醫結算規模、長期居住和轉診人員類型分佈,就醫地可單獨設置省內異地住院病種支付標準,或在本地標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