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原創內容請勿轉載
每年進入中國大陸的FDI和證券流入70%左右來自香港,但並非香港本地的資金,而是全球投資資金。香港依然是中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橋頭堡。從國際投行的研究來看,下半年對香港、美國等資本市場的結論是什麼?
就此問題,《聊一波》邀請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與聯辦總幹事王波明進行了深入探討。
邢自強:從整個亞洲的角度來講,大家肯定看好那些受關稅摩擦影響不大、主要依靠內需的市場。日本和印度比較符合內需特點,有一定故事且持續復甦,市場特點明顯。所以負責大類資產配置的股市策略師們還是比較看好日本市場和印度市場,因爲它們的內需有一定穩健性。
但如果仔細看中國市場,我覺得香港也具備這一特點。港股上市公司的整體容量中,科技和新消費的佔比越來越高。儘管當前整體宏觀經濟還面臨低物價循環風險的挑戰,但這一領域與香港出現一定二元分化也正常。
中國已是140萬億人民幣的經濟體。若有一些頂尖的科技和新消費企業主要在香港上市,即便整體宏觀環境面臨較大挑戰,資本市場出現這樣的亮點也很正常。

邢自強:香港市場從去年底到今年非常興旺,比如交易量回升,北水南下即大陸資金參與交易。同時,海外一些亞洲投資者或中國海外有錢人的資產,從過去過度配置美元資產,慢慢會再平衡回來一些。他們可能還未立即配置人民幣國內資產,但願意在香港積極物色尋找高質量人民幣資產的機會。比如中國企業源源不斷去香港上市IPO,現在很多亞洲、香港及大陸的海外資金都願意參與這些IPO,這是香港市場最近從成交到IPO整個生態系統能夠活躍起來的重要原因。
這也受益於美國資產一枝獨秀論去魅的進程,歐洲首當其衝獲益。而中國以香港爲代表,也有一些獲益跡象。但能否全面把握這一機會,當務之急還是中國把自身事情做好。
王波明:同一股票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掛牌,大家更願意買香港的股票,而不願通過QFII買內地股票,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邢自強:從香港角度來講,有三重原因支持香港市場從去年8、9月份以來逐步走向復甦。香港畢竟被視爲地緣政治的緩衝地帶,所以海外資金如美國、歐洲大的資產配置者、養老金等,認爲香港資本自由流動、來去自由,通過香港參與高質量人民幣資產投資更自由方便。相反,在大陸直接開設代表處投資人民幣資產,受限較多,資本流動等各方面管制也較多。
所以香港依然是中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橋頭堡。每年進入中國大陸的FDI和證券流入70%左右來自香港,並非香港本地資金,而是全球投資者在香港設立辦公機構,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投到大陸。從這一角度,香港是地緣政治的橋頭堡,能連接東西方的資本流動。

而且還有兩重因素對香港幫助很大。從歷史原因看,一些優質企業如互聯網、消費、科技相關企業在香港上市。因爲當年PE、VC等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這些企業後,希望選擇香港作爲境外上市目的地退出。現在,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隨着DeepSeek等AI模型發佈,以及中國在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取得進展,大家對中國科創的信心回升。而香港在這方面更具代表性,因歷史和現實原因,很多這類公司在香港上市。
相反,A股上市公司範圍更廣,可能更符合中國整體經濟特性,而整體經濟仍在與低物價循環陷阱搏鬥,關聯較緊密。企業盈利及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地產、建築仍面臨一定挑戰,這是A股當前面臨的整體經濟縮影。但港股新科技、新消費佔比更高,因此也受益於去年底以來大家對中國科技信心的回升。
邢自強:最後一點非常重要,香港也是給投資者提供回報的良好場所。很多中國治理最好的企業在香港上市,它們高度重視股東回報,積極進行分紅回購,比如銀行每年都有分紅等。從這一角度講,香港金融市場符合三個特點:給老百姓回報,積極做好分紅回購;給科技支撐,很多新質生產力企業選擇在此上市,獲取優質資本;給地緣政治緩衝,是歐美資本投資中國最青睞的橋頭堡。所以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香港的作用。

因此,從去年9、10月以來,過去可能認爲A股或上海、深圳最值得政策扶持,現在香港也被納入其中,一視同仁,這是很好的跡象。這也是香港市場恢復生態系統、幫助中國企業融資的原因。目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接下來比前三輪更重要的第四輪機會在於全球資本。無論歐洲、中東還是美國資本,在美元資產一枝獨秀論去魅後,是否會大舉加大對中國資產的配置,這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
中國需打破低物價循環風險,確保政策穩定性、營商環境穩健性,並體現在企業盈利、物價回升、名義GDP增速好轉上。這樣才能把握住契機,填補美元資產可能貶值後全球投資資金的流向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