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怒罵普京廢話連篇,俄軍728架無人機狂轟烏克蘭以此回應

由 百科密碼 發佈於 熱點

'25-07-10

你以爲國際政治就是紳士喝茶聊天嗎?實則不然。

特朗普剛在白宮對普京爆完粗口,俄軍立馬用728架無人機給出了回應。

究竟發生了什麼?爲什麼雙方突然翻臉了?

特朗普當衆罵普京說廢話

7月8日的白宮內閣會議上,特朗普徹底破防了。

他當着一衆官員的面,直接爆粗口說普京"說了很多廢話",還抱怨說雖然普京表面上態度友好,但"結果毫無意義"。說完這話,特朗普立馬宣佈恢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這可不是特朗普心血來潮發脾氣。事情要從7月3日說起,那天特朗普和普京進行了一次"長電話會談",結果完全沒有取得進展。

普京在電話裏明確拒絕放棄在烏克蘭的目標,這讓特朗普徹底失望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談判失敗了,從特朗普上臺以來,類似的電話會談已經進行了好幾輪,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特朗普的憤怒其實積累了很久,在競選期間,他可是誇下海口,說要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

這話說得多輕鬆,彷彿戰爭就像換臺一樣簡單。現在都執政半年了,不僅沒結束,連個像樣的停火協議都沒談出來。國內的壓力越來越大,共和黨內部也開始質疑他的外交能力。

特朗普一直夢想着拿諾貝爾和平獎,在他看來,促成俄烏停火絕對是最有分量的政治遺產,遠比處理中東問題或者非洲衝突更有影響力。

畢竟這場戰爭涉及核大國,關係到全球安全,如果能成功調解,歷史地位就穩了。現在這個夢想眼看就要破滅,他能不急眼嗎?

所以當普京在7月3日的電話裏繼續堅持強硬立場,拒絕在領土問題上做任何讓步時,特朗普終於忍不住了。

他覺得自己被普京耍了,明明表面上客客氣氣,說話也很禮貌,背地裏卻寸步不讓。這種被欺騙的感覺讓他徹底爆發,纔有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公開粗口辱罵。

特朗普選擇在內閣會議上發泄,其實也是一種政治計算。他需要在政府內部展現強硬態度,證明自己不是被普京牽着鼻子走的軟弱總統。同時也是在爲可能的政策轉向做準備,畢竟從"友好合作"突然變成"強硬對抗",總得有個說法。

史上最大規模空襲烏克蘭

普京可不是好惹的主。

7月9日,就在特朗普罵完普京的第二天,俄軍發動了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行動。728架無人機加上13枚導彈,鋪天蓋地地砸向烏克蘭西北部的盧茨克。

此前俄軍最大的一次空襲是在2025年5月25日,當時發射了367架無人機,已經創下了記錄。而這次直接翻了一倍,達到728架。

空襲的威力大到什麼程度?連鄰國波蘭都被嚇得緊急出動戰鬥機,生怕俄軍的無人機飛過邊境。

盧茨克所在的沃倫州軍事行政長官說得很直白:"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朝我們飛來。"

從媒體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無人機劃破夜空,像蝗蟲羣一樣鋪天蓋地,爆炸聲此起彼伏,整個夜晚都被火光照亮。

烏克蘭軍方當然不會示弱,宣稱攔截了711架無人機和7枚導彈。按照這個數據,攔截率高達97%,聽起來挺厲害的。

但問題是,現場的照片和視頻顯示,很多地方都遭到了猛烈轟炸,火光沖天,爆炸聲不斷。如果真的攔截了97%,那剩下的3%也太厲害了。

實際上,烏軍的戰報一向有水分,這在戰時很常見,畢竟要維持士氣和國際形象。但從軍事角度看,97%的攔截率在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實現,特別是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飽和攻擊。俄軍選擇用無人機羣攻擊,就是要利用數量優勢突破防空網絡。

這次空襲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給特朗普一個下馬威。普京要告訴他:你可以罵我,但我也會用實際行動回應你。

同時也是警告西方國家,別以爲恢復軍援就能改變戰場局勢,俄羅斯有的是辦法回擊。選擇在盧茨克這個靠近波蘭邊境的城市下手,也是在測試北約的反應底線。

俄軍在特朗普公開辱罵後的24小時內就發動攻擊,說明這種大規模行動早有準備,只是在等一個合適的藉口。這種快速反應能力,本身就是對美國的一種威懾。

美國軍援暫停又重啓

就在特朗普罵普京之前幾天,美國剛剛以"彈藥短缺"爲由暫停了對烏克蘭的部分軍事援助,包括烏軍最急需的愛國者防空導彈

這個決定據說是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單方面叫停"的,在政府內部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結果特朗普一看俄軍空襲這麼猛烈,立馬改口了。

7月9日晚上,他緊急宣佈將向烏克蘭提供"更多防禦性武器",幫助該國抵禦俄軍的"猛烈打擊"。這個180度的政策轉彎,說明特朗普政府內部在對烏政策上確實存在分歧。

但這種搖擺政策效果有限。此前美國承諾提供的10枚愛國者導彈就被批評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而這次特朗普雖然承諾提供武器,但沒有說明具體類型和數量,很可能又是一個政治秀。

特朗普恢復軍援更多是爲了挽回自己的強硬形象,緩解國內的批評聲音。他需要證明自己不是"軟弱"的,即使談判失敗,也要展現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但這種情緒化的決策,很難形成連貫有效的政策。

面子與裏子的較量

特朗普急於推動俄烏停火,不僅是爲了兌現競選承諾,更是爲了爭奪諾貝爾和平獎這個歷史地位的象徵。但普京採取的是"邊打邊談"策略,一邊在談判桌上提高要價,一邊在戰場上持續施壓。

普京很清楚,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來說是核心安全利益,即使面對美國的壓力也不能妥協。他的計算很簡單:時間在俄羅斯這一邊,只要能承受制裁壓力,最終獲勝的會是自己。所以他寧願讓談判拖下去,也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

而特朗普的困境在於,他既要面對國內要求強硬的鷹派壓力,又要維持與普京的對話渠道。當談判陷入僵局時,他只能通過公開表態來轉移責任,把失敗歸咎於普京的"不誠實"。

克里姆林宮對特朗普的粗口表現得很淡定但強硬,既沒有進行人身攻擊,也沒有關閉對話大門,而是用軍事行動來表達立場。這種做法既維護了俄羅斯的尊嚴,又避免了外交關係的徹底破裂。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惡性循環還會持續多久?特朗普的個人衝突導致軍事行動升級,軍事行動又引發政策反彈,雙方的互信正在加速破裂。

最近烏克蘭政府開始制裁中國企業,指控它們向俄羅斯供應無人機零件,試圖把中國拉入這場博弈。但這種做法能有多大效果,還很難說。

國際政治從來不是理性人的遊戲,情緒、面子、個人恩怨往往比戰略考量更能左右決策。

特朗普和普京這場口水戰,會不會最終演變成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不確定。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