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3天后,李在明決定不出席中國閱兵?韓國還要看特朗普的臉色

由 陳彬在歐洲 發佈於 熱點

'25-07-16

在進行了多日的思考後,韓國方面透露消息,李在明不考慮出席中國閱兵?雖然韓方給出了兩個理由,但真正影響他們決定的,還是特朗普的臉色,爲什麼這麼說?但從韓國的角度看,他們需要更積極的舉動,其依據是什麼?

在今年7月,韓聯社等媒體高調報道稱,中方已經詢問韓國,韓總統李在明是否願意出席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閱兵儀式。對這個情況,不少韓媒感到興奮,認爲這是中方重視韓國的體現。但緊接着,韓國首爾就再次出現了“反華遊行”,中國駐韓大使館爲此還特意給韓國政府致函,要求確保中國在韓公民的安全。李在明政府給出積極回應,組織警衛力量防止示威者進入使館及旅遊熱點區域。對此,外界普遍認爲,李在明顯然在推動中韓關係回暖。不過,對是否出席閱兵的問題,李在明政府考慮13天后,給出的回應是“很難參加”,理由是行程安排衝突和“外交對等”。

但事實上,所謂的“行程衝突”,其實是暗示韓國在出席閱兵儀式的問題上,還要看特朗普的臉色。而從近段時期的情況看,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態度上搖擺不定。在經貿方面,特朗普對華“全面讓步”,不僅與中國互相大幅度降低關稅,還解除了芯片設計軟件、乙烷、噴氣發動機、H20芯片等產品的出口禁令。但在軍事方面,特朗普政府似乎想要採取激進手段,已經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就“中美若在臺海衝突,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進行表態,這其實是施壓盟友在中美之間提前站隊。這些情況,讓韓國難以判斷特朗普的真正立場。而且有消息稱,李在明想要將韓國的“戰時指揮權”,從美國手裏拿回來,他們更不敢在這個節骨眼有什麼大動作。

至於“外交對等”,則是李在明不希望因爲自己的對華立場,被韓國的保守派“抓住把柄”。從李在明上任後的情況看,他連續5周支持率都在提升,目前已經來到64.6%,勢頭非常好。出現這種局面,原因是李在明不僅推出讓各方都滿意的政策,還妥善利用社媒來打造“親民”形象。不過,李在明想要維持這個良好的局面,就需要儘快處理韓國前總統尹錫悅的案件,這樣才能徹底結束持續大半年的“政壇混亂”局面。而從韓國發生“反華”遊行的情況看,保守派顯然還想在“涉華議題”上做文章,施壓李在明政府。因此,韓國方面可能擔心,李在明直接答應出席中方的閱兵儀式,會被保守派貼上“親華”的標籤,遭到一系列輿論攻擊,從而影響施政。畢竟在大選期間,李在明就遭遇過類似的情況。

不過,李在明剩餘的考慮時間已經不多,因爲11月就是APEC峯會,韓國則是東道主。如果不在此之前訪華,李在明很難向中方展現“修復中韓關係”的誠意。尤其是韓國有文在寅爲了修繕“薩德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上任後就很快到訪中國的前例。而且,韓國已經被特朗普政府加徵25%的關稅,這對嚴重依賴外貿發展經濟的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更需要最大經貿合作伙伴中國的幫助。李在明沒有什麼猶豫的空間,他必須儘快作出選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