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易突然出現變化,長和將邀請中國財團加入,李嘉誠長子被踢出局。那麼,長和爲何要引入中國財團?而李澤鉅又爲何在這一風口浪尖時,被香港特首顧問團“除名”?
自今年3月4日長江和記實業宣佈,擬將旗下覆蓋23國、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在內的港口資產80%股權,出售給由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以來,這筆交易便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外界質疑這不僅關係國家重要戰略通道的安全,還再次引發了“商人無祖國”價值觀的激烈討論。原定的獨家磋商期已屆滿,然而,7月28日長和集團突發公告,稱雖然與原財團的獨家談判期已結束,但協商仍在繼續。更關鍵的是,公告首次透露集團計劃邀請中國內地的重要投資者加入交易,以提高該案通過中外監管審查的可能性。
有分析認爲,這一調整釋放出兩層信號,一是爲分散單一西方資本的影響、降低交易被戰略性卡脖子的風險,長和有必要尋求中資財團的“保底”參與,以滿足中國反壟斷和國家安全審查的隱性要求。二是此舉亦表明在重大境外資產處置上,長和並非一味向着西方,而是兼顧國家利益,願意拉上中國資本共同參與。
在當下國際形勢下,這樣的轉變並不意外。長和要出售的港口項目可不是普通資產,其中不少位於全球戰略節點,像巴拿馬運河這樣的位置,一不小心就會扯上國家安全、供應鏈穩定等大問題。中國官方對此早已有所表示,今年4月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二司就開始介入此案審查,外交部也在記者會上表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脅迫。這一連串的官方信號,給長和集團敲響了兩記警鐘,一是合規底線不能踩,二是政治敏感性更不能忽視。

正是在上述高壓態勢下,長和選擇引入中資財團,意圖緩解政治輿論壓力。據市場傳聞,這一擬入財團的內地頭部企業,很可能是央企中遠海運或中遠海運集團,其在全球港口擁有絕對話語權,與長和在海外港口的合作可謂強強聯手。而這樣的組合,一方面能最大程度保障交易合規順利通過審查,另一方面也可向外界展示“全球港口運營中國力量”的軟實力。
但市場對長和這波“臨時轉向”也並非全然買賬。不少人質疑既然要引入中資,怎麼不早說?是當初高估了貝萊德的影響力?還是在審批上卡了殼不得不改路線?而且這樣一來,原本以“賣港口換現金”爲目的的商業操作,已變成一場複雜的政治博弈變量驟增。

另一邊,李澤鉅突然被踢出香港特首顧問團,也讓外界浮想聯翩。6月底,香港政府更新顧問團名單,原本穩坐席位的李澤鉅意外落榜。有港媒分析,這可能正是因爲長和試圖將重要港口資產拱手讓給美資,被視爲“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因此,在政治與民意的雙重考量下,特首顧問團不得不“剔除”這一敏感人物,以向社會釋放“國家利益至上”的信號,併爲特首團隊注入新的決策智囊。
這背後其實也反映了香港獨特的兩面性。一方面,它是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對接全球資本。另一方面,它又必須接受中央的政治指導,尤其是在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當下。長和港口交易鬧出的這場風波,就成了兩股力量博弈的縮影。而顧問團的新名單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趨勢,三位新加入的顧問主打高科技、AI和國際戰略,清晰傳遞出香港發展方向轉向“科技創新”與“國家戰略”的信號。

總結來看,長和港口交易的調整,其實是香港資本集團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中做出的現實選擇。李澤鉅被“除名”,也不是簡單的“職位更換”,而是一次政治立場的重新劃線。未來幾個月,交易是否能順利推進,中資是否最終入局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