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要地到手,俄羅斯終於能體面停戰了,中國要牢記俄軍四個教訓

由 利刃 發佈於 熱點

'25-07-29

泰國和柬埔寨大打出手的時候,遙遠的烏克蘭戰場也傳來了一個大消息,那就是經過1年多的圍攻,俄羅斯終於拿下了紅軍城這個戰略要地。早在7月22日,趁着烏軍第155旅未及時補充兵力以及對地面戰況判斷失誤,俄羅斯突擊隊潛入紅軍城內,配合城外的正規軍衝鋒,殺傷了烏軍大量有生力量,經過數日清剿,俄軍已經完全控制了頓涅茨克地區戰略要地。

俄烏衝突爆發前,紅軍城的人口超過10萬,坐落在一條重要的補給公路上,這條公路將其他軍事樞紐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烏克蘭在頓涅茨克地區的防禦中樞和後勤樞紐,一旦紅軍城失守,烏軍整個東部的補給線都面臨着被切斷的風險,進而導致烏軍整條防線崩潰。擺在烏克蘭面前只有2個選擇,要麼及時止損退出頓巴斯地區,接受東武被俄羅斯全面控制的事實,要麼退守到臨時州政府所在地克拉馬托爾斯克,冒着補給線被切斷的風險繼續拖延俄軍推進速度。

意識到戰況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烏克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與俄羅斯展開了第三輪直接談判,討論戰俘交換和領土劃分。對俄羅斯來說,趁着攻下紅軍城完成對整個東烏的控制,是俄羅斯體面結束戰爭的最後機會。目前擺在俄羅斯面前的戰況已經非常明瞭:在徹底耗盡烏克蘭兵源前,俄羅斯軍隊根本無法推進到基輔,只能想辦法完成對整個東烏的控制。

而烏克蘭也基本榨乾了戰爭潛力,北約的援助並不是無限續杯,甚至有許多援助項目已經從無償變成了戰後需要償還的貸款,特朗普對烏克蘭的援助政策也是朝令夕改,誰也不敢保證烏克蘭未來能拿到多少援助,一旦發現烏克蘭沒有了繼續投資的價值,美國對烏克蘭翻臉的速度絕對比翻書還快,當年美國能拋棄阿富汗前政府,也能拋棄現在的烏克蘭。

當然烏克蘭肯定不會接受東烏被俄羅斯佔領的事實,哪怕簽署停火或者停戰協議,也依然會保留對東烏、克里米亞的主權訴求,爲將來以武力奪回失地創造政治條件。

而俄羅斯雖然擴大了版圖,但特別軍事行動預定的絕大部分目標均未實現,比如對烏克蘭去納粹化、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擴大的有限版圖相比,俄羅斯付出的代價極爲慘重,哪怕完全佔領了東烏可只能用慘勝來形容。而俄羅斯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中國留下了四個必須引以爲戒的教訓。

首先就是不能指望導彈解決一切,戰爭初期,俄羅斯主要依靠各種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機載空對地導彈對烏軍進行打擊。結果事實證明導彈更適合用來摧毀壓制高價值目標,比如預警雷達、指揮中心、防空陣地、基地,而對於那些分散且具備一定機動能力的目標,導彈的打擊效果就差多了。特別軍事行動一開始,俄軍最大的失誤就是企圖使用導彈摧毀烏軍的防空系統,結果烏軍通過分散部署、設置假目標等方式,讓大部分遠超防空系統都躲過了俄軍的打擊,直接導致俄空天軍在後續的空襲行動中,戰鬥機直接暴露在烏軍S200、S300遠程防空火力的打擊下,被迫躲入低空以避免遭到烏軍遠程防空導彈的鎖定,可頻繁躲入低空的俄軍戰鬥機,又很容易成爲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偷襲目標,以至於在開戰前幾個月內,蘇-30、蘇-34皆有被便攜式防空導彈擊落的案例。

在開戰突襲不成後,俄軍再想消滅烏軍的遠程防空系統就非常困難了,烏軍通過不斷轉移陣地、設置假目標等方式規避俄軍的導彈打擊,以至於戰爭打了三年多時間,烏軍手裏還有S300防空系統可用。

另外,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的造價昂貴,尤其是射程超過遠程防空系統的中遠程導彈,造價基本都在200萬美元以上,如果俄軍用這些導彈打擊價值200萬美元以下的目標,就是非常虧本的買賣。以至於俄空天軍不得不讓戰鬥機使用火箭彈、航空炸彈去摧毀那些低價值目標,進一步增加了俄戰鬥機的損失率。

其實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中,雖然戰斧式巡航導彈以及各種防區外打擊武器出盡了風頭,但其實對地攻擊的主力卻是大量激光制導炸彈、短程空對地導彈、滑翔制導炸彈。而俄軍過於依賴遠程導彈的打法,導致導彈庫存在開戰幾個月後就開始告急,而俄羅斯軍工卻無法爲軍隊提供充足數量的遠程導彈,以至於俄羅斯甚至需要從朝鮮那裏買導彈來補充庫存。直到2024年,俄羅斯軍工經過轉型後,纔開始向俄軍穩定提供各種激光制導炸彈、滑翔制導炸彈,這有效降低了俄羅斯空天軍的損失率,後期俄羅斯戰鬥機鮮有被便攜式防空導彈擊落的記錄。

而且俄烏衝突的實戰經驗表明,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使用常規戰鬥部,對軍用機場的壓制效果比較有限,俄軍耗費十餘枚彈道導彈攻擊一座大型軍用機場,往往只能讓這座機場癱瘓12-24小時,隨着後期北約援助的各種工程車輛投入使用,烏軍修復機場的速度進一步加快,以助於仗打到現在,烏克蘭空軍的戰鬥機依然能夠升空作戰,有充足的機場進行分散部署,讓俄羅斯始終無法找到重創烏克蘭空軍的機會。

反觀烏克蘭使用各種無人機發起偷襲,頻繁導致俄羅斯空軍基地受損,連帶着大量高價值軍用飛機出現損傷,這種不對稱打法極大的彌補了烏克蘭的空軍劣勢,頗有一種“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精髓在裏面。

俄羅斯第二個教訓就是低估了北約援助烏克蘭的決心,戰爭剛爆發的時候,北約謹慎的對待俄烏衝突,只向烏克蘭提供輕武器援助,後來發展到坦克與火炮等重武器,隨着戰爭陷入膠着,北約又無視俄羅斯警告向烏克蘭援助了噴氣式戰鬥機、巡航導彈,到最後索性允許烏克蘭使用北約武器攻擊俄羅斯境內目標。

此外,北約對烏克蘭的情報支援,也使得烏克蘭在反攻中更加得心應手,多次抓住俄軍防線漏洞猛攻。開戰僅三年時間,西方就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2500億美元的援助,三年間,烏軍裝備從蘇聯化基本轉型爲北約化,防空與反艦能力得到大幅強化,讓俄軍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

俄羅斯第三個教訓就是猶豫就會敗北,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後,俄羅斯依然幻想着通過懲戒性的軍事行動逼迫烏克蘭妥協,俄軍在推進過程中也是束手束腳,生怕把局勢搞僵,甚至出現了俄軍裝甲部隊在烏克蘭街頭等紅綠燈的鬧劇。當俄軍大部隊逼近基輔時,俄羅斯卻聽信了西方的斡旋,與烏克蘭進行談判,給了烏軍寶貴的重整防線的機會。等到烏克蘭完成防線重整後,俄軍再想佔領基輔就發現不可能了。之後戰爭就陷入了拉鋸戰,俄羅斯被迫與烏克蘭進行了長達3年多的消耗。

如果戰爭剛爆發的時候,趁着北約對烏克蘭的大規模援助還未達到,俄羅斯軍隊不惜一切代價推進,儘可能搶佔戰略要地,烏克蘭在後續談判中的底牌就沒那麼多了。打仗時候切記一點,任何在你尚未佔據絕對戰場優勢時候就發出的談判請求,都只是敵人在爲重整旗鼓爭取時間。

俄羅斯的第四個教訓,就是低烈度實戰經驗並不適用於高強度戰爭。俄烏衝突剛爆發的時候,不少人都看好俄軍,尤其是曾經在敘利亞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合成營,就連北約都對俄軍的合成營讚不絕口。可結果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的合成營在大規模實戰中暴露出極爲嚴重的缺陷,由於對後勤極爲依賴,且缺乏足夠的人手,導致合成營在攻勢受挫或者面臨敵軍反撲時,經常會被迫丟棄大量重裝備,包括T90坦克在內的先進武器“化爲烏有”。

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上積累的“治安戰”經驗,以及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上積累的“剿匪戰”經驗,在大規模戰爭中幾乎可以說毫無用處,甚至會導致軍方依照錯誤的實戰經驗做出錯誤的戰略部署。開戰3年後,俄羅斯的合成營早已沒了蹤影,轉而重新玩起來挖塹壕、埋地雷、火炮猛轟的傳統作戰模式。

面對俄羅斯以傷亡數十萬爲代價換來的教訓,中國一定要引以爲戒,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中國雖然不主動發動戰爭,但也要隨時做好面對戰爭的準備,因爲熱愛和平,所以研究戰爭,以達到敢戰方能止戰、能戰方能言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