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上艦後共發生5起事故,算高嗎?美軍開始時平均每年約300起

由 非凡的黑索金 發佈於 軍事

'25-07-19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殲-15艦載機從2012年上艦以來,已經發生了5起事故,造成一名飛行員犧牲。相較於它總計不超過100架的數量,事故率算比較高的。其實把這個數字放到世界艦載航空史上來看,一點都不高,甚至還很低。

美軍是目前艦載航空蕞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但縱觀美軍艦載航空發展史,安全代價堪稱觸目驚心,尤其是在噴氣式艦載機上艦之後。

1949-1988年間,美國海軍累計損失各類艦載機12000餘架,平均每年300餘架。因着艦事故損失超過 8000 名飛行員,平均每年約200名,相當於每年折損一箇中等國家的空軍力量。

1952 年 “福吉谷” 號航母夜間訓練,3 小時內連續 4 架 F9F 戰機因雷達引導失效墜海;1967 年 “福萊斯特” 號甲板爆炸事故,21 架戰機焚燬,134 人喪生。70年代後,僅F-14"雄貓"戰鬥機在服役期間就發生691起A級事故,導致139名飛行員喪生。

英國海軍在改裝噴氣艦載機初期,事故率更是達到驚人的每萬小時182起,遠超同期陸基戰機水平。

即便到了技術成熟期,美軍事故率仍居高不下:2023 年 “杜魯門” 號航母 8 天內兩架 F/A-18 超級大黃蜂墜海,原因是連續 6 個月高強度打擊胡塞武裝,導致飛行員疲勞操作與設備維護滯後。

2021 年 F-35C 在南海着艦時撞擊甲板,暴露了隱身戰機雷達反射截面與傳統引導系統的匹配誤差。數據顯示,美軍現役艦載機每萬小時嚴重事故率達 1.23,是我國海軍同類機型的 2.1 倍。

我國艦載航空的起步則具有顯著後發優勢。殲-15在設計階段就充分借鑑了蘇-33原型機T-10K-3的測試數據,其電傳飛控系統較傳統機械操縱系統具有更好的抗湍流能力。

遼寧艦配備的348型着艦引導雷達,其精度較美軍早期AN/SPN-42系統提升40%。更重要的是,現代計算機仿真技術使飛行員能在陸基訓練中心完成80%的着艦科目訓練,大幅降低了實裝訓練風險。

具體分析殲-15的5起事故,可見技術成熟度曲線特徵明顯。2016年4月27日的電傳故障屬於典型的新系統磨合問題,與美軍F/A-18C在1987年遭遇的同類事故高度相似。

2022年3月的着艦掛鉤斷裂事故,是材料工藝與海洋環境的適配性的問題,這類問題在美國海軍1960年代檔案中頻繁出現。值得關注的是,近三年殲-15事故間隔已延長至600飛行小時以上,接近美軍現役艦載機安全標準。

單一技術缺陷(如阻攔索斷裂、彈射器故障)的原因引發的事故是可以被原諒的,各國海軍在早期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但美軍中還有許多因人員翫忽職守引發的事件,如1981 年 “尼米茲” 號 EA-6B 着艦失敗引發連環爆炸,這在我國還沒有過。

殲 15的 5 次事故集中在服役前 8 年,那是我國艦載機部隊從 “零經驗” 開始的探索期,並且殲 15 採用的滑躍起飛方式,對飛行員姿態控制的要求比彈射起飛高 30%,即便是美軍,着艦成功率也僅 92%-95%。

再看看其他國家的艦載機事故:法國"陣風"M艦載機在2001-2010年間發生9起重大事故,印度米格-29K更是在10年內墜毀7架。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蘇-33機隊,在1993-2016年間的事故率達每萬小時4.2起,美國F/A-18E/F在2015-2020年間平均事故率爲每萬小時1.9起,殲-15目前每萬小時2.8起的事故率,已優於多數同期艦載機型。

殲-15用5起事故換來20000餘次安全起降,我國艦載機部隊正在書寫更安全、更高效的後來者奇蹟。事故不可怕,只要每次事故都能轉化成技術進步和安全準則,這些事故就是有意義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