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 守護三線建設遺產 讓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共融共生

由 圖片中國 發佈於 圖片

'25-07-27

2025-07-27 09:58

鏈接已複製

字體:小大

如何在城市建設中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7月26日上午,中共攀枝花市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針對推進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實踐路徑,四川攀枝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志強向與會媒體作出詳細解讀,揭開了這座三線建設典範城市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協同並進的新篇章。

作爲全國三線建設的標誌性城市,攀枝花承載着新中國工業崛起的集體記憶,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見證。在此背景下,強化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爲該市立足歷史底蘊與時代使命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核心思路體現在三個維度的系統推進中。

精準保護築根基 讓文化遺產“留得住”

“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根與魂,保護是前提與基礎。”劉志強強調,攀枝花首先通過全域普查與制度保障,爲文化遺產築牢“防護網”。該市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認定,將各時期、各類型歷史文化資源納入保護名錄,把散落的歷史碎片串聯成完整的“基因圖譜”,讓三線建設的工業記憶、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得以系統留存。

與此同時,攀枝花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出臺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爲全市76處文保單位、68處歷史建築、4條歷史文化街區等各類文化遺產提供科學保護指引。在實踐中秉持“象牙微雕”般的匠心,精準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係,確保城市的歷史年輪與現代肌理同頻共振、和諧共生。

有機更新激活力 讓歷史遺存“用得好”

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攀枝花通過城市有機更新激活歷史遺存的當代價值。劉志強介紹,該市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深度融入城市更新進程,聚焦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讓歷史建築在保留原貌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場景。

具體實踐中,攀枝花重點推進承載城市發展記憶的歷史文化街區、工業遺產保護提升項目:採用“微改造+微更新”模式,對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同步整治街巷環境、增設公共空間、升級市政設施;更通過業態創新實現活化利用——老庫房變身文創工坊,老廠房改造爲沉浸劇場,紅色文化體驗線路串聯起散落的遺產節點,讓工業遺產與現代文明碰撞出獨特火花,既避免了保護與開發的衝突,又讓歷史遺存成爲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遊客體驗的新亮點。

全民參與傳文脈 讓城市故事“傳得遠”

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攀枝花通過多元舉措凝聚共識,讓三線故事從“集體記憶”成爲“全民共識”。該市持續開展“文化遺產自然日”系列活動,提升公衆保護意識;推出《火紅年華》等影視作品,再現三線建設激情歲月;打造集參觀、研學、教育於一體的紅色文化基地,讓歷史故事可感可知。

劉志強表示,攀枝花正推動實現從工業鏽帶到文化秀場、從生產空間到生活劇場、從歷史遺產到當代資產、從集體記憶到全民共識、從城市名片到文明地標的五個轉變。隨着這些舉措的深入實施,這座城市將在守護三線文脈的同時,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讓三線故事“花開滿城”,讓歷史文脈“永續傳承”,讓城市精神“歷久彌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