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江蘇是我國第二經濟大省。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量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萬億元,同比增長5.7%,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製造業增長7.9%。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目前,紫金山實驗室已在6G、確定性網絡、內生安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並在東數西算、低空經濟等領域開展應用。

江蘇省充分發揮紫金山實驗室、蘇州實驗室以及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作用,牽引帶動產業創新的能級持續躍升。

2024年江蘇全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二。在江蘇,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李忠軍:江蘇把握好挑大樑的四個着力點。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制定出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意見,先進製造業集羣培育壯大專項行動方案,切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江蘇蘇州一家機器人制造企業,這裏研發生產的光伏轉運機器人是上半年最暢銷的產品,發貨量已經將近1萬臺。2024年,該公司產值突破10億元,近三年產值複合增速在100%以上。今年上半年,他們有20%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

公司副總經理葛建華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新客戶爆發式增長,訂單量也大幅上升,已經從去年全年的479份合同,增長至今年七月的368份;從訂單額來看,增長幅度已接近30%。

該公司所有原材料的採購在長三角地區基本能實現80%以上的全覆蓋。除了完善的原材料和製造體系,強大的科技研發基礎,也在給企業發展提供助力。
目前,蘇州已聚集了600餘家機器人產業鏈相關企業,這些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機器人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2024年,江蘇出臺《江蘇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爲全國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和集成應用高地,重點製造業領域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500臺/萬人以上。

從核心零配件供給到整機生產,從物流倉儲到精密製造,江蘇機器人企業,持續爲全球市場“上新”。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李忠軍:江蘇擁有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1000餘家,上半年產業鏈營業收入約900億元,同比增長11%。工業機器人產量居全國第二,全省已初步形成軟件系統、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應用等較爲完整的產業鏈。下一步,我們將以產業需求爲牽引,以成果轉化爲紐帶,通過平臺聚力、機制賦能、企業主體、生態營造,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在江蘇,除了機器人領域,綿延千年的造船傳統產業,也在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下煥發新生機。
位於江蘇南通的一家造船企業生產基地,原先繁雜的工序經過數字化改造變得輕鬆高效。如今,公司已建成3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應用數量接近60臺。

今年,該公司計劃出口船舶14艘,預計出口額將達到11.2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7%。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勇:經過智能化改造,局部工序的生產效率有的提高了300%至400%;2023年以來,產值和利潤每年都以10%的速度遞增。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智能製造與數字化轉型的推動。

2024年,江蘇出口各類船舶1042.2億元,同比增長59%,位居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江蘇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佔全國份額的45.9%、25.5%和41.7%。

經濟大省挑大樑,實體經濟是根基。聚力製造強省建設,江蘇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如今,江蘇共有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14個,總數全國第一,佔全國比重近1/5、佔長三角比重1/2以上。江蘇13個設區市實現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全覆蓋。

在製造業大省江蘇,“智改數轉網聯”正在推動傳統制造業蝶變升級。
江蘇無錫一家線纜製造企業,通過對企業120條生產線進行數字化改造,設備效能提升30%、能耗降低30%,每年至少可節約成本數千萬元。

而在無錫一家服裝企業通過數智改造和信息技術賦能,整個生產流程也充滿科技範兒。這裏平均僅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一件精品定製西裝的製作。

如今,江蘇累計培育省先進級智能工廠1808家,省智能製造車間3838個;創建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國家“數字領航”企業、國家級5G工廠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王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