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馨心
12月25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有關情況。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表示,網絡上流傳着“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等謠言,但根據權威機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只有2%左右。
謝斌表示,隨着信息化的普及,公衆獲取信息數據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數據的科學性需要甄別,公衆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網站
一是瞭解數據的來源。比如專業機構牽頭組織開展全國性或地區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疾病篩查、疾病登記報告,是嚴格進行代表性抽樣的。而一些在網絡上自行收集的數據,來源僅僅是對一些自覺有症狀的或者期望尋求幫助的人羣,這就帶來數據的偏倚,不能代表普通人羣真實存在的情況。
二是瞭解調查的方法。專業機構開展的流調採用的是科學設計的樣本計算,在診斷標準、調查工具、質量控制、統計方法等方面也有嚴格的要求。但是網絡上部分數據,可能僅僅通過自行設計的問卷或量表調查,未使用科學的流調方法,也未使用真正有效的工具。甚至一些調查連相關的概念都存在混淆。比如沒有區分調查的究竟是情緒、狀態、症狀還是疾病。
三是要了解結果指標。有的研究指標是調查“終生患病率”,而有的研究指標調查的是“12月患病率”(在調查時間節點以前12個月之內,羣體當中患某種疾病的人數比例)。不同的指標含義不同,反映的疾病患病情況也是不同的,所以數據是否可信,要進行分析和判斷。
他呼籲,有關的調查要按科學規範的方法來開展,發佈結果更加要向公衆負責,不能夠無限地求流量,進行誇大的宣傳,傳播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