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東盟外長會,中美外長見了一面。
從中美雙方通告來看,此次閉門會談一小時,氣氛比外界預期好了很多,此次會談也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中美外長首次直接接觸。對於此次會面,魯比奧這邊釋放的信號也較爲樂觀。會後其對媒體表示,此次會議並非一次談判,而是積極,富有建設性的會談,美方也對此非常滿意。

(特朗普)
或許是接收到了這一積極信號,在中美外長剛剛完成碰面後,美方一位貴賓就迅速登門中國。
日前,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日前已經抵達中國,這次來華其不僅可能與中國多名高級官員會面,還將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且不同尋常的一點是,在其來華的前一天,其還被曝現身白宮,和特朗普見了一面。
也就是說,其此次來華,很有可能是帶了特朗普的口信。
事實上,無論是魯比奧和王毅外長會面,還是黃仁勳攜帶特朗普口信來訪,都共同勾勒出了特朗普訪華的可能性輪廓。
首先從中美外長會談來看,此次高層互動的破冰,釋放出了多重積極信號。
其一就是對華機制的重啓。中美外長的此次會晤,是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中美最高級別官員的首次正式會晤了,標誌着兩國在經歷科技戰、關稅摩擦後的外交渠道,獲得了實質性的恢復。通過此次會談,雙方還一致同意“加強各領域各層級溝通對話”,這也爲元首會晤奠定了基礎。
此外,儘管中美之間仍存在貿易、臺灣問題等分歧,但雙方還是將重點放到了“管控分歧”和“探索合作領域”上。魯比奧也明確表示,貿易並非會談重點,轉而討論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非敏感議題,展現出了務實誠懇的合作態度。這種求同存異的策略,爲一定程度上爲特朗普訪華創造了政治空間。
更重要的是,在會晤結束後的採訪中,魯比奧明確透露特朗普已經受邀訪華,且兩位元首都希望實現會晤,中美也正努力確定日期。這一表態,也是第一次由美國高級官員在正式場合確認,標誌着雙方對高層會晤的共識,已經從私下溝通轉向了公開推進。

(黃仁勳)
而黃仁勳這邊,此次訪華更是被賦予了商業和政治的雙重使命。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說,黃仁勳這次來,首要任務就是穩住中國這個大市場,抵消美國出口限制帶來的負面影響。
要知道,中國可是英偉達全球最大的單個市場,去年給它貢獻了超過170億美元的收入,佔總銷售額的兩成還多。但從2023年開始,美國政府屢次收緊芯片的出口管控,導致英偉達失去中國市場。這麼一算,今年第二財季,英偉達就得少賺80億美元。
這種情況下,黃仁勳打算九月推出專爲中國設計的芯片。這款芯片去掉了受限制的技術,完全符合美國的出口規定,價格也挺實在,大概6500到8000美元。它能滿足中小企業的推理需求,正好補上H20芯片被禁後留下的市場空缺。
這次訪華,他還會去北京的國際供應鏈博覽會,展示英偉達在AI芯片等領域的技術實力,同時跟中方高層見面,再次表明會一直好好服務中國市場的決心。
在政治方面,他一方面想靠着英偉達全球市值第一、AI技術領先的優勢,去說服美國政府放寬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也想通過民間的渠道,給中美合作營造點好氛圍。
前段時間,美國媒體說,白宮在準備讓特朗普帶着幾十位商界大佬訪華,黃仁勳作爲科技巨頭的代表參與其中,正是民間渠道里的關鍵一環。到時候通過這種非官方的方式來中國,能大大減少政治上的敏感問題,既能試探中方的態度,也能爲正式訪問打基礎。

(王毅外長和魯比奧會面)
中方這邊,在制裁魯比奧的背景下同意會晤,其實就像拳擊賽前碰個手套,既保持着對美方的壓力,又給中美關係留了餘地。中方也明確說了要“積極、務實、建設性”地做事,還呼籲把元首達成的共識變成實際行動,這其實也暗示着對特朗普訪華是持開放態度的。
最後,王毅外長也明確了臺灣問題、中方發展權等四條不能碰的“紅線”,這也是在爲可能的元首會晤定個框架,防止美方說一套做一套。
總的來說,魯比奧和王毅的會談,還有黃仁勳在中間來回溝通,本質上都是在給特朗普訪華搭臺階。中方想通過釋放合作的意願,在芯片、農業這些領域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美方則想借着元首會晤,爲2026年的中期選舉攢點政治資本。
這件事最後成不成,就得看雙方在覈心問題上能讓步多少,還有國際形勢怎麼變了。要是特朗普訪華前能靈活點,懂點交易的藝術,中美關係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緩和;可要是陷入意識形態的對抗裏出不來,兩國關係說不定會進一步滑向“新冷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