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稀土開採商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稀土露天礦
直新聞:美國近期在稀土產業領域動作頻頻:開工70多年來的首座新稀土礦;蘋果公司也豪擲5億美元,與美國唯一稀土供應商MP Materials達成長期協議,試圖實現“去中國”的稀土永磁體供應。美國現在“拼稀土”,還來得及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儘管美國上下傾注資源試圖扭轉稀土困局,但產業現實決定了這場追趕賽很難在短期內見效。一句話,現在拼稀土,美國已經來不及了。
第一,產業規模和先手時間差距巨大。中國經過數十年深耕,形成了從開採、分離到磁體制造的一條龍完備產業鏈,而美國在產業空心化之後,如今幾乎是一切都要從零起步。根據美國智庫CSIS今年4月的文章,美國本土唯一稀土供應商MP Materials預計到2025年底才能在得州工廠年產約1000噸釹鐵硼磁體,而這個數字還不到中國2018年產量的1%。我們來直觀感受一下中美之間稀土產業的差距,還是用美國人的數據,以釹鐠氧化物爲例,2024年美國“稀土獨苗”的產量是1300噸,而中國總產量是30萬噸。
什麼是工業克蘇魯?這就是——在理性的現代工業體系下,暗湧着人力與技術難以匹敵的龐然巨物感。克蘇魯本指面對超越理性存在的恐懼,用在稀土差距上恰如其分:面對中國幾十年積累形成的龐大產業體系,美國試圖追趕時,也會因體系門檻過高而舉步維艱。
就算加上未來幾年規劃的新產能,中短期內,美國本土稀土供應在國防和高科技需求方面,根本看不到自給自足的希望,更不要說和中國“拼稀土”了。蘭德公司2024年的一項分析直言:保守估計,美國至少需要投入100億到150億美元,耗時10年,才能建成第一條真正自給自足的稀土供應鏈。這一漫長週期包括礦場基建、設備採購、冶煉廠環境許可、技術人員培養等諸多環節,涉及長期的資源投入和背後的政策持續性,無法靠一兩屆政府的熱情跨越。因此即使美國現在開始拼稀土,未來的結果依然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
第二,技術壁壘成爲美國拼稀土的“嘆息之牆”。中國憑藉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戰略投入,掌握了稀土萃取和分離的核心技術。例如,在稀土的溶劑萃取工藝上,中國企業世界領先,而美國公司則技術不足,還經常受制於環保技術低下而難以展開大規模生產。
2023年12月,中國發布出口管制,禁止稀土提煉分離的相關技術外流,進一步確立自身的技術優勢。此舉直接導致美國重稀土供應短缺難以彌合。目前全球能夠工業化提純重稀土的只有中國,美國本土唯一稀土供應商MP Materials雖然打通了輕稀土的提煉流程,但對於生產高性能磁體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卻是無能爲力,必須依賴中國企業代工提煉。而今年4月以來,特朗普引起的中美關稅衝突又把美國本土唯一的稀土供應商逼到了絕境,MP Materials被迫停止與中國企業的合作,痛失唯一的重稀土精煉渠道。一時間,這家被寄予厚望的美國“稀土獨苗”陷入了兩難困境:不把稀土礦送到中國就無法加工,但送去了吧,又要面臨高額關稅和政策風險。可見,在覈心技術方面,中國稀土產業建立的“護城河”,已經讓美國這個後來者短期內難以逾越。
第三,最重要的是,經濟賬和市場現實考驗着美國“拼稀土”到底能拼多久的意志。稀土開採與加工是個高投入、低產出的漫長過程,如果沒有政策補貼和穩定需求,很難吸引商業資本長期堅持。且正如我剛纔所言,美國國內的激烈黨政也讓超越兩黨的持續性補貼政策難以爲繼。
美國智庫CSIS就悲觀地寫道,過去十年裏,全球稀土價格受到中國供應調控的深刻影響:當中國放量時,價格下跌使美國稀土項目虧損停擺;當中國收緊時,美國稀土產業又來不及擴產。這就是爲什麼美國近年來投入巨資扶持本土企業,然而效果總是不理想。有美國媒體甚至認爲,如今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建立完整供應鏈幾乎是不現實的。美國要麼能夠堅持在低產出、低迴報的市場情況下堅持高投入,度過十年甚至更漫長的積累階段,要麼仍不得不依賴中國的稀土產業。特朗普或許會因爲一時的政治作秀而算算政治賬,但美國無情的資本市場只會把經濟賬算到極致。畢竟,當年正是因爲環保技術有限、利潤回報低,美國才逐步退出了稀土行業,放棄了曾經的主導地位,將整條產業鏈拱手讓給了中國,如今再度重啓談何容易?

直新聞:那我們該如何理解稀土之爭對於中美戰略博弈的影響?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可以說美國匆忙“拼稀土”,已經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寫中美稀土格局。特朗普政府所謂的稀土供應鏈重建更像是一場 “錯過窗口期的補賽”:當中國已經在產業鏈上下游全面開花結果,美國纔開始倉促佈局,顯然無法一蹴而就。正如蘭德公司2024年所警告的那樣,如果中國稀土供應中斷90天,美國多達78%的國防承包商就要關閉生產線。2025年4月,中美陷入關稅對抗,中國對稀土磁體的出口管控剛一收緊,美國汽車產業就響起警報。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稱供應鏈面臨“嚴重即時風險”,福特公司甚至因爲稀土短缺而在5月暫停部分SUV車型生產一週。這些實例都凸顯了中國稀土“斷供”在實戰中的殺傷力,當前美國對華依賴之深,一旦發生極端情形,後果難以承受。
儘管中美最近通過談判暫時緩和了稀土貿易矛盾,中國也發放了部分出口許可,6月出口量迅速回升,但這種“解凍”更多是戰術性的,並不意味着美國在戰略上就此擺脫了對華稀土供應依賴。
展望未來,稀土很可能繼續充當中美戰略博弈中的重要籌碼。深厚的產業優勢將使中國在對美博弈中處於主動位置。恰如美國智庫CSIS所言:“美國有兩個選擇——要麼供應鏈中斷,要麼就範談判,這將是痛苦的。”美國若一意推進對華強硬政策,卻無法解決自身稀土供應短板,終將進退維谷。在新能源轉型和國防需求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稀土之爭實質上就是產業鏈自主權之爭。中國手握稀土王牌,在與美國的博弈中多了一份底氣和籌碼。但如何善用這一戰略資源,也考驗着中國的智慧:既要維持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又要防範對抗升級失控的風險。總之,就當前態勢而言,美國指望通過匆忙佈局稀土產業來自救,所謂“拼稀土”,恐怕爲時已晚。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全球稀土供需格局仍將是 “中國說了算”。 美國的稀土突圍戰纔剛剛開始,要追上中國幾十年的領先優勢,恐怕來不及了。美國與其無謂掙扎,不如正視現實:在稀土博弈這一回合,中國贏了,而且還將不以美國意志爲轉移地繼續贏下去。
作者丨張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