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辦公室“人走屋空”,美國海事雄心遭重挫

由 環球網 發佈於 熱點

'25-07-21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造船辦公室”近日迎來裁員新消息。據路透社報道,該機構負責海事和工業能力的高級主任伊恩·貝尼特以及首席幕僚布萊恩·麥考馬克近期相繼離職。這一敏感的人事變動引發美國造船業人士討論,美媒更是表示“伴隨着‘造船辦公室’的‘解散’,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振興造船業計劃受挫”。

4月9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旨在重振美國造船業。(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17日,美國白宮發言人安娜·凱利發表聲明證實,在NSC經歷重大重組後,由特朗普政府宣佈成立的“造船辦公室”負責人已離職,該機構也已從國家安全委員會轉移到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

據美聯社報道,今年5月份,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始進行重大改革,並裁撤人員。當時就有官員透露,預計NSC工作人員將大幅減少。

NSC下設的“造船辦公室”也未能倖免裁員。該機構自成立以來可謂是命途多舛。今年3月,特朗普在一次演講時表示:“爲強化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將重振包括商業造船和軍事造船在內的造船業”,並宣佈將在白宮內設立造船辦公室,以解決美國造船業長期衰退問題。

4月9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將振興美國海事工業,並誓言在未來幾年增加對造船業的資金投入。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稱,這是“造船辦公室”的首次官方行動。正式作爲國家安全委員會內新設立的辦公室,“造船辦公室”以“海事和工業能力部門”的官方名稱向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邁克·華爾茲彙報工作。

然而,僅3個月時間,這個承載着特朗普造船雄心的辦公室便分崩離析。據《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外媒報道,特朗普新設“造船辦公室”在成立初期共有7名工作人員,但截至7月初因部門調動和人員流失等原因已減至2人。隨着貝尼特以及麥考馬克的離職,這一機構已成“空殼”。

不僅是造船辦公室,本月16日,美國航運媒體gCaptain創始人、知名海事評論員約翰·康拉德通過社交平臺“X”爆料稱,原本擬任美國海事學院院長與教務長的多位人選,也在近日收到任命被拒的通知。

美國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海事專家薩德勒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白宮、國會、海軍、海事管理局和美國貿易代表等都在圍繞重振海事工業這一目標努力。然而,要想確保這樣一個分散的羣體實現美國造船業目標“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協調。”

對於美國造船業來說,政府內部的人員變動和流失只是其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康拉德還指出,在最近的一次美國海軍學會造船會議上,一個趨勢已然明朗:大型造船巨頭正竭力反對擴大商業造船規模的計劃。其中一些受益於《瓊斯法案》的航運公司開始擔憂,新船建造將導致現有船隊資產貶值。

《瓊斯法案》是1920年美國頒佈的《海運商業法案》核心條款的俗稱,全稱爲《商船法》第27條。該法案規定美國境內港口間的海上貿易必須使用美國建造、美國船東擁有、美國籍船員操作的船舶。多年來,該法案通過貿易保護政策維持美國造船業和航運業發展,但導致國內造船成本遠高於國外。

這一法案被業界很多人士視爲阻礙美國造船業發展的原因之一。有分析認爲,保護主義政策讓美國的航運業畸形生存,失去了競爭力。《瓊斯法案》頒佈兩年後,美國的商用船隻造價就比歐洲造船廠高出了20%。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道稱,“特朗普想要投資300億美元用於‘造船競賽’,但即使在亞洲盟友的支持下,美國也面臨諸多挑戰。”根據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數據,2024年美國造船廠僅建造了5艘大型遠洋商船。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瑞麟表示,幾十年來,美國造船廠一直在“逐漸萎縮”並變得“僵化”,“這裏的投資一直不足,而且不知爲何,國內政治擾亂了海軍造船的相關事項。所有這些從一開始就需要改變。”

日本橫須賀亞太研究委員會執行主任、美國海軍退役軍官約翰·布拉德福德也表示,華盛頓的目標應該是確保美國及其盟友的造船廠“滿負荷運轉,建造能產生收入的商船,進一步推動造船能力提升。”然而,“無論投資規模多大,建造船舶和擴大造船廠產能都需要時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