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最短三伏天會更熱嗎?專家解讀三伏爲何“縮水”

由 文匯 發佈於 熱點

'25-07-20

今天正式“入伏”了。從7月20日至8月18日,今年的“三伏”共計30天,是近10年來“最短”的三伏天。究竟什麼是“三伏”,爲何有的年份有30天,有的年份卻有40天?三伏更短了,今年夏天究竟會更熱還是更好過?文匯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施韡。

什麼是“三伏”?

據介紹,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用我國古代曆法的“干支紀日法”推算出來的。初伏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末伏自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夾在初伏和末伏之間的就是中伏。

史記中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意思是陽氣旺盛,陰氣全面受到壓制,藏伏於地下。因此“三伏”也就成了盛夏的代名詞。

今年的三伏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初伏從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從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則從8月9日至8月18日,三伏總長度爲30天。

據統計,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爲什麼前十年的三伏有40天,今年卻只有30天呢?施韡表示,這與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天的劃分方式有關。

“三伏”天數怎麼算?

專家介紹,三伏天的長度要麼是30天,要麼是40天,日期完全來源於中國傳統曆法的定義。

中國古代用“干支”來紀日,由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循環,連續不斷地給每一天命名,60天一個循環,這就是“六十甲子”。“庚日”就是天干爲“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丑日等),每10天必定會出現一個庚日。

三伏天的長度變化由干支紀日法和節氣之間的間隔共同決定。每年初伏、末伏時長都是10天,但中伏的時長並不固定: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三伏就有30天;若有5個庚日,那麼中伏就有20天,三伏就變成40天了。今年的夏至與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只有30天。

“三伏”更短,夏天更好過?

三伏天常被民間稱爲“最難熬的日子”,三伏之熱,民間稱爲“溽熱”,即悶熱、潮溼,就像在蒸籠和烤箱裏一樣。從氣象上來說,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這一段,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一年中最熱的幾個節氣。

但施韡也強調,從三伏的定義就能看得出,它只是由曆法確定,並不與實際的氣象關聯,只能代表氣候上進入了盛夏,並不能指示這段時間到底晴熱乾旱,還是涼爽多雨。事實上,還沒入伏,全國各地已經高溫警報不斷。他建議大家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做好消暑工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