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超4000例!如何應對?

由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於 熱點

'25-07-26

連日來,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使得基孔肯雅熱疫情引發關注。

截至7月24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南海區、禪城區、三水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超過4000例,均爲輕症病例。此外,廣東省陽江市發現3例基孔肯雅熱輸入病例。7月25日,廣州越秀區一社區發現基孔肯雅熱病例。

廣州市公共衛生委員會辦公室25日發佈通知,7月26日至8月1日,廣州將開展防蚊滅蚊攻堅行動周活動。7月25日,廣州市衛生健康委還公佈了登革熱、基孔肯雅熱13家定點收治醫院。7月25日,廣東省委常委會召開的會議指出,當前,基孔肯雅熱防疫工作處在攻堅關鍵期,要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撲滅疫情,防止風險擴散外溢。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發佈的信息顯示,目前,北京偶有基孔肯雅熱境外輸入病例,隨着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病例輸入的風險持續存在。

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基孔肯雅熱疫情大規模暴發。基孔肯雅熱,這個拗口、陌生的名字突然闖入我們的視野。基孔肯雅熱是什麼?類似基孔肯雅熱的熱帶傳染病,與我們的距離是否日漸縮小?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圖/圖蟲創意

“痛得讓身體蜷縮”的蚊媒病

基孔肯雅熱最早於1952年在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被發現。研究者馬裏恩·羅賓遜等記錄到一種酷似登革熱的病毒性傳染病。由於患者常出現劇烈的關節疼痛,當地人稱其爲“Chikungunya”,意爲“痛得身體都蜷縮了”。

如今,科學家已確定基孔肯雅熱的病原體是基孔肯雅病毒。依據遺傳學分析,這種病毒可能最早出現在18世紀初。只是由於這種疾病的傳播方式、臨牀表現與登革熱、瘧疾等相似,長期被忽視。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和登革熱、寨卡、瘧疾等更知名的傳染病一樣,基孔肯雅病毒並非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除了少數情況下由母嬰傳播導致新生兒感染,均靠蚊子叮咬傳播。

醫學界將基孔肯雅熱這類依賴蚊子爲媒介的傳染病,稱爲蚊媒病。就基孔肯雅熱而言,傳播主要依賴伊蚊屬的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後者也就是俗稱的花蚊子。

和瘧原蟲等其他蚊媒病病原體一樣,基孔肯雅病毒可以藏匿於蚊子的唾液中。蚊子的唾液含有抗凝血物質,叮咬吸血時,蚊子會把唾液注入人體。如果是隻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病毒也會進入人體開始複製,急性感染期時,人體血液中的載毒量就能達到極高水平。此時若又被一隻尚未沾染病毒的伊蚊叮咬,病毒會隨血液進入蚊子體內,基孔肯雅病毒也能在伊蚊體內繼續複製幾天,遷移至唾液腺,該蚊子下一次吸血時,病毒又會通過伊蚊的唾液進入新宿主,完成循環。

老人和幼兒是薄弱人羣

基孔肯雅熱因嚴重關節痛而得名,但患者症狀並非只是關節痛。作爲急性傳染病,感染者被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後會有2—12天的潛伏期,常見潛伏期爲4—8天。隨後通常以突然的39℃高燒開始發病,之後,出現肌肉疼痛以及特徵性的關節痛。

基孔肯雅的關節痛多出現在外周關節,比如手腕、腳踝等,還有對稱性,即左側手腕如果有疼痛,右側也會有。很多患者還有頭痛、背痛、噁心、疲勞等症狀。大約一半的感染者還會出現皮疹,有些可能侷限在身體的一小部分,有些能覆蓋全身。對大部分患者來說,上述這些急性感染期症狀在7到10天就會消退。關於致死率,2005—2006年,位於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汪島報告了約266000例基孔肯雅病病例,其中254例死亡,致死率爲千分之一。

對於這一致死率也不能小覷,作爲傳染病,如果感染人數劇增,也能給社會帶來災難。此外,基孔肯雅熱患者還面臨其他威脅。少數患者會出現心肌炎、肝炎,或是格林巴利綜合徵這類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感染症狀消失後還會存在“後遺症”。2014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20%的基孔肯雅熱患者發病一年後仍遭受嚴重關節痛的折磨。

和很多傳染病一樣,基孔肯雅熱對老人和幼兒兩類人羣威脅最大。死亡病例主要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羣體,這主要是由於老年人體質更弱,有更多基礎疾病。幼兒的免疫系統尚不健全,感染基孔肯雅熱後也有更高的重症風險。對於因母嬰傳播被感染的新生兒來說,有着不小風險。此外,本來就有關節疾病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後遺症。

沒有特效藥

棘手的是,目前針對基孔肯雅熱沒有專門的抗病毒藥,只能做緩解症狀的支持性治療,比如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鎮痛。

近年來,有兩款針對基孔肯雅病毒的疫苗在一些國家、地區獲批。202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款基孔肯雅熱疫苗,這是一種減毒疫苗,即一個弱化的基孔肯雅病毒株。今年,FDA又批准了第二款基孔肯雅熱疫苗,採用了類病毒顆粒技術,不含有活病毒,HPV疫苗也是基於該技術。

但上述基孔肯雅熱疫苗都是針對少數人,比如要去基孔肯雅熱暴發區域的旅行者,並沒有廣泛推廣。其中,減毒基孔肯雅熱疫苗上市後還在老年人中監測到多起嚴重不良事件,雖然很多並未建立與疫苗接種的因果關係。今年5月,FDA 建議暫停對 60 歲及以上人羣使用該疫苗,並調查其上市後的安全性。此外,減毒基孔肯雅熱疫苗只獲批用於18歲以上成人,類病毒顆粒疫苗的接種年齡下限是12歲。更低齡的孩童感染基孔肯雅熱後風險更高,卻無疫苗可用。

拋開適用人羣的限制,基孔肯雅熱的傳播特徵、疫情暴發特點也會影響疫苗的有效使用。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在急性感染期,患者就能達到較高血液載毒量,這也使得疫情擴散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廣東佛山市7月8日報告第一例輸入病例後,病例數迅速增長。由於上述特點,公衛機構很難決定到底多少人需要接種疫苗,以及誰該優先接種。

也是由於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以及疫苗的侷限性,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權威醫學機構都提出避免蚊蟲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護措施,而減少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也是“控蚊”。

不該再被忽視的“熱帶疾病”

儘管致病力不容小覷,但基孔肯雅熱屬於典型的“被忽視的熱帶疾病”,後者指主要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區域、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熱帶傳染病。但如今,包括基孔肯雅熱在內,不少“被忽視的熱帶疾病”正逐漸走出過去的地理範圍限制。

世界衛生組織7月22日發出針對基孔肯雅熱的警告,背景正是自今年初,非洲、歐洲、亞洲、美洲都出現了基孔肯雅熱病例,到6月初時全球已有超22萬人感染。一些地方還遇到了嚴重的疫情暴發,比如留尼汪島估計已有三分之一居民被感染,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也都有病例報告。

這背後是基孔肯雅熱等蚊媒病的傳播媒介——蚊子,正在不斷擴張勢力範圍。

基孔肯雅病毒原本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傳播擴散。這種蚊子原分佈於非洲,之後進入美洲,如今遍佈全球熱帶、亞熱帶區域。埃及伊蚊原來適應的環境是熱帶炎熱區域,迄今,也出現了一些可以適應溫帶氣候的亞羣。傳播過程中,基孔肯雅病毒還找到了比埃及伊蚊分佈更廣的白紋伊蚊。兩種伊蚊在外觀上極爲類似。但習性上,埃及伊蚊主要在晨昏時刻活動,室內、室外都很活躍,白紋伊蚊主要在室外,活躍時間是白天。

傳播病原體方面,白紋伊蚊有兩大優勢:一是地理分佈更廣,不像埃及伊蚊主要活動於炎熱地區,白紋伊蚊溫度耐受範圍大,可以在更冷的地方繁衍生存;二是攻擊性強,會反覆持續叮咬。

2005年,全球曾出現過類似如今的基孔肯雅熱暴發,當時歐洲、亞洲、美洲都出現大量感染,包括一些幾十年未出現顯著基孔肯雅熱疫情的地方。通過對病毒基因組的研究發現,那輪疫情中,有些基孔肯雅病毒產生了更適應白紋伊蚊的突變。這或許導致自2005年起,基孔肯雅熱擴散趨勢越來越明顯。

面對不再“遙遠”的熱帶病,我們能做什麼?

一方面,要增加對熱帶病的科研投入,近兩年來開始有基孔肯雅熱疫苗面世,代表了該疾病醫療方面的研發取得突破,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效的治療藥物等更多應對手段;另一方面,如何控制多種傳染病的傳播媒介伊蚊,是不能忽視的議題。

在基孔肯雅熱擴散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白紋伊蚊飛行能力弱,一生活動範圍不超過200米,又依賴靜止的小水體產卵。城市化進程中,廢棄的輪胎、花盆都能積水,成爲這種伊蚊的繁殖天堂。無論是政策決策者還是個人,都應儘量減少伊蚊賴以生存的小型積水環境。科學界也有很多防治伊蚊的創新嘗試,例如釋放轉基因的絕育伊蚊等。

希望通過各種傳統與創新的手段,基孔肯雅熱以及其他熱帶病的擴散趨勢能被遏制,讓我們不必擔憂這些過去偏安一隅的傳染病突然闖入我們的生活。

(作者系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遺傳學博士,目前從事新藥研發)

作者:周葉斌

編輯:杜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