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這場俄烏衝突最初,最受傷的是誰,那肯定很多人都會說是烏克蘭,畢竟烏克蘭已經國將不國,那還不慘嗎?其實相比較烏克蘭來說,或許未來更慘的卻是歐洲。如果說俄烏衝突是烏克蘭命運的轉折點,那這同樣也是歐洲命運的轉折點。
默克爾曾經說過,歐洲終將爲這場衝突付出代價,之前是烏克蘭付出代價,而當下終於輪到歐洲了,而且這纔是歐洲遇到的最大危險。

歐洲將爲此付出代價
今天很多人爲歐洲承擔烏克蘭的援助而高興,畢竟美國不幫助了,背後還有歐盟,這對於西方世界來說是希望,但是對於歐盟來說,卻是災難。

你見過工業國和工業國之間的對抗,但是你見過左右手進行互搏的嗎?對於歐洲來說,當下的局面就是這樣。因爲原本歐盟的打算是,俄羅斯提供能源供給,歐盟提供工業製造和市場,同時歐盟和俄羅斯一起成爲歐洲的安全保障。
而且爲了這一步,德國等國家更是努力了十多年,結果沒想到,一切配套設施建立起來了,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烏克蘭和俄羅斯打起來了。而歐盟卻成爲了堅定地制裁俄羅斯的經濟體。
而此次對俄羅斯的22家銀行出手,其背後就是歐盟。而一手挑起衝突的美國在幹什麼呢?
特朗普居然表示自己並不想和俄羅斯徹底撕破臉,而且同時特朗普想的卻是給烏克蘭賣武器賺錢,而這個錢卻是歐盟來付。同時,既然歐盟切斷了俄羅斯的能源動脈,那就大量地購買美國的能源。

可以說,這對於歐盟來說,簡直就是絕殺。而你以爲這就結束了嗎?並沒有,因爲當下歐盟和俄羅斯之間還有着一定的能源聯繫,而且當下歐盟已經列出了時間表,那就是在26年左右,歐盟將逐漸徹底地將對俄羅斯的石油清零,而到了27-28年左右,歐盟將徹底地對俄羅斯的天然氣清零。
與此同時,對於俄羅斯的化肥等化工能源也將逐漸地摒棄,甚至連鈾等資源都要斷絕。這就意味着,雖然俄羅斯和歐盟靠的很近,但是兩邊卻成爲了孤島。
可能很多人會說,那歐盟可以買北非的啊,買非洲以及中東的都可以彌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前兩天法國從北非再次撤軍,而這兩年以來,法國已經從馬裏,布基納法索以及尼日爾逐漸撤軍,而且還在加快。
這就意味着歐洲對於非洲的掌控力也在逐漸失去,曾經的金融殖民地和能源來源國,也開始不

可控了。
這對於歐盟來說,就是致命的,沒有可靠的能源,歐盟的製造業能夠好好發展嗎?而且另外一邊,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科學法案,說白了就是給歐盟準備的,其目的就是爲了讓歐盟的產業去美國落地生根。
而到了特朗普這邊,則是做的更絕。拜登是用能源和安全側面地驅趕歐盟企業去美國發展,而這邊特朗普卻開始用大棒驅趕歐盟企業。通過用關稅壁壘,限制歐盟企業的銷售,同時鎖定俄羅斯的能源,讓歐盟企業成本快速上漲。
而到了美國這邊則是補貼,降低企業所得稅,從之前的25%左右,直接降低到15%,這樣一來,來回更是有着近20%的利潤差距,面對這種局面歐盟企業如何選擇呢?

歐盟最後的機會
前有美國在吸血,後有俄烏衝突要出血,現在歐盟還得面對產業升級的衝突,只能說當下留給歐盟的機會並不多了。

而且中國和美國不同,中國希望的是加大歐盟和我們的合作,使大家在市場和技術方面,實現互利共贏。而當下歐盟的打算卻是,既要和中國對抗,又要和美國博弈。顯然這是一個必輸的局面。
而且當下我們也已經對馮德萊恩說的很清楚了,那就是中歐兩個經濟體,是兩個大個子,而且大家都希望多邊主義以及多元化,所以是有利的。並且告訴歐盟要切實從實際出發,從而加強合作。
可以說,我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對於歐盟來說,已經是最後的希望了。畢竟當下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已經準備好了。

這就如同,拜登用俄烏衝突不斷地驅趕歐洲的資本和製造業,讓其不得安心生產和發展,而到了特朗普手裏,這是在美國支起一個大網,通過提高關稅,以及降低企業稅,降低個人稅等方式,引誘歐盟資本入場。
可以說,爲了喫下歐盟這塊肥肉,美國精心編織了這個大網,同時通過俄烏衝突,進而加速資本的流動,只能說,這就是歐盟的宿命。畢竟曾經的歐盟一直馬放南山,認爲安全有美國。
但是殊不知,美國的安全在某些時刻也是最大的危險,而當下就是危險的靠近,而歐盟有辦法嗎?

現在還有歐盟對華強硬派扛着,這明顯是要徹底地讓美國喫下歐盟,而當下關稅協議只是第一步,未來等協議落地,歐盟恐怕再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了。而當下中國的橄欖枝反而成爲了其最後的希望,只能說,歐盟最後是對是錯,就在這次了。#MCN雙量進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