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棒再揮舞,對加拿大關稅提高至35%!

由 波士財經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8月1日,華盛頓的盛夏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關稅風暴攪得愈發燥熱。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將加拿大輸美商品關稅稅率從25%驟然提升至35%,白宮聲明中“應對加拿大持續不作爲”的措辭,與渥太華“堅定捍衛本國利益”的表態形成尖銳對沖。這場始於芬太尼問題、裹挾着貿易逆差焦慮與選舉政治算計的關稅博弈,正將北美自貿區推入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旋渦。

從25%到35%:關稅數字背後的多重博弈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並非首次砸向加拿大。早在今年7月10日,他便在社交媒體發佈致加拿大總理卡尼的公開信,以“芬太尼流入美國”和“不公平貿易行爲”爲由,威脅自8月1日起加徵35%關稅。彼時,這一數字被外界視爲談判籌碼,但白宮最終選擇“兌現威脅”,將關稅從25%的“試探性水位”直接推至35%的“危險紅線”。

這一決策的底層邏輯,暗合特朗普政府一貫的“極限施壓”策略。通過將關稅稅率與芬太尼問題、數字服務稅爭端、乳製品市場準入等核心議題捆綁,美國試圖迫使加拿大在北美自貿區框架內作出更大讓步。例如,白宮聲明中特別強調“若加拿大企業將生產轉移至美國本土,可豁免關稅”,這實質上是以稅收優惠誘導產業迴流,呼應了特朗普“讓製造業重返美國”的競選承諾。

然而,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組合拳,在加拿大看來更像是“霸凌外交”。渥太華方面迅速回應稱,其芬太尼管控措施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並指責美國將公共衛生問題“武器化”。更耐人尋味的是,白宮同時公佈的“對等關稅清單”顯示,未被列入清單的國家將統一適用10%稅率,而通過第三地轉運規避關稅者將被徵收40%懲罰性關稅——這種“精準打擊與全面威懾並存”的策略,暴露出美國試圖重構全球貿易規則的野心。

市場震盪與法律爭議:關稅的蝴蝶效應

特朗普的關稅令甫一落地,金融市場便給出劇烈反應:美元兌加元匯率短線飆升0.8%,美國三大股指期貨集體下挫,標普500指數期貨跌幅一度擴大至1.2%。這種“避險情緒升溫”的背後,是市場對北美供應鏈斷裂的深度擔憂。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鋼鐵、鋁和能源供應國,35%的關稅將直接推高美國汽車、建築和製造業成本。據摩根士丹利測算,若關稅持續6個月,美國GDP增速可能被拖累0.5個百分點,通脹率則將上升0.3%。

更棘手的是法律層面的挑戰。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已有多名法官質疑特朗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關稅的合法性,認爲其未能證明貿易逆差構成“國家緊急狀態”。儘管白宮援引該法案賦予總統“應對非常規威脅”的權力,但法院此前已裁定類似措施“越權”。這場行政權與司法權的角力,或將使關稅政策陷入“邊打官司邊執行”的尷尬境地。

北美自貿區的裂痕與全球貿易的寒蟬效應

特朗普的關稅升級,無疑在北美自貿區(USMCA)的玻璃幕牆上砸出第一道裂痕。儘管白宮聲稱“符合USMCA規則的產品可豁免關稅”,但加拿大貿易談判代表團已緊急赴美磋商,試圖爭取更廣泛的豁免清單。更深遠的影響在於,美國的“關稅霸凌”正在催生全球貿易的“寒蟬效應”:歐盟、日本等經濟體紛紛加速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東南亞國家則成爲製造業轉移的新熱點。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8年特朗普對鋼鋁加徵關稅時,曾引發全球貿易戰恐慌;如今35%的關稅稅率,更像是2025年版的“新冷戰宣言”。當貿易保護主義披上“國家安全”的外衣,當單邊主義凌駕於多邊規則之上,北美大陸的這場關稅博弈,早已超越雙邊範疇,成爲檢驗全球化成色的試金石。

站在2025年的盛夏回望,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或許能短暫贏得政治籌碼,卻難以算清長期的經濟賬。當35%的關稅最終轉化爲美國消費者的更高物價、加拿大企業的裁員潮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成本時,這場“以鄰爲壑”的博弈,終將證明:在全球化深度綁定的今天,沒有誰能真正獨善其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