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戰略轟炸機是否會在今年九月三日亮相?

由 籌海者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很多網友軍迷很關心轟20是否會在九月三日出現在天空。近期在國內外軍事論壇的相關討論也持續升溫。

(1)從現有信息綜合研判,這款國之重器的研發進程應該是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空軍副司令員王偉中將向《南華早報》透露,所有關鍵技術瓶頸均已突破,項目"即將迎來重大節點"。這種話不是隨便講的空話,必須認真對待。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的試飛院在2025年初發布的基建招標公告中,特別提及了"某型大型航空器保障設施"建設要求,其跑道承重指標與美製B-21轟炸機相當,這種細節性的披露被業界很多評論視爲轟20首飛進入倒計時的關鍵信號。

(2)國內外研究機構對研發項目進展的評估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2030航空裝備發展預測》顯示,轟-20可能在2025年末完成首飛,2030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照這說法那肯定也就可以在2030年前服役了。而美國國防部《2024中國軍力報告》則推測轟20的首飛可能推遲至2030年,認爲其隱身塗層、全向寬頻雷達散射截面優化等關鍵技術仍需時間來驗證。但值得玩味的是,該報告在2024年發佈的修訂版中又刪除了此前關於"發動機依賴進口"的表述,這種微妙調整暗示項目實際進展可能超出西方預期。

我個人認爲不要輕視了技術驗證過程,因爲在研發轟20的同時,中國還在爲殲20、殲35升級,並致力於開發殲36和殲50等六代機,有一些技術和設備是在這些先進武器間可以通用和分享的,至少是可以相互啓發和借鑑的。既然如今大型化的六代機都有不少技術進展,可以試飛了,轟20的研發很可能是需要穩重一些,不斷吸收改進,因此慢一點效果卻更佳當然可以理解。

(3)從技術迭代的角度來看,轟-20的研發正與我國航空工業整體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其採用的等離子體隱身技術、智能蒙皮傳感器(據說殲36也有這一技術)等創新成果,已通過殲-20B的矢量推力驗證機進行實戰化測試。而正在試飛的殲-36原型機搭載的"太赫茲-紅外"複合探測系統,很可能與轟-20的態勢感知體系存在技術共享。這種跨代際、多平臺的協同研發模式,既解釋了項目週期較長的客觀原因,也預示着最終亮相的產品可能集成更多前沿技術。正如中航工業首席科學家王海峯所言:"戰略裝備的研發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需要精確控制節奏的馬拉松。"因此,綜合技術成熟度與裝備體系建設規律分析,2025-2026年實現首飛、2030年前後形成戰鬥力的時間節點,既符合航空裝備研製客觀規律,也可能因技術突破出現"驚喜性提前"。

(4)結論

所以,綜合判斷的話,筆者覺得在2025年到2026年之間,轟20出現首飛的可能性極高,正式服役可能於2030年前後實現,這可能是比較合理的,也可能是保守的。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通過關注官方渠道獲取最新消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