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一張參加閱兵彩排的殲-35艦載型高清照片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這款編號“93”的新型艦載機,極有可能是爲即將在九月三日舉行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而特別“刷號”的展示樣機。而更爲引人注目的,是從這些高清圖像中可清晰辨識出的多個隱身技術細節,這些優化和改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中國空軍主力隱身戰機——殲-20。

▲殲-35艦載型的新圖
從公開圖像可以看出,殲-35不僅整體氣動佈局更爲緊湊,面向海軍艦載應用的適配也更加成熟,還在雷達反射控制、機體結構連續性等多個方面,展示出了比殲-20更爲講究的隱身設計理念。尤其是在前緣襟翼結構、電磁放電刷形式以及蒙皮工藝等方面,殲-35體現出一種對隱身細節近乎“吹毛求疵”的追求,體現了中國在第五代艦載機發展上的穩步進步。


▲殲-20與殲-35前緣襟翼設計對比
首先,最顯著的改進之一是殲-35採用了直通翼尖的前緣襟翼設計。這相比殲-20“半幅式”的前緣襟翼佈局而言,減少了一個關鍵雷達波反射源。在傳統設計中,襟翼與主翼或機身之間存在縫隙,這些縫隙容易在雷達波照射下產生角反射或腔體反射,從而大幅提升飛機的雷達回波信號。而殲-35通過將前緣襟翼一體化延伸至翼尖,有效削減了一個主要的雷達散射面,類似於美軍F-22和F-35的隱身處理方式,屬於典型的第二代隱身戰機風格。


▲殲-20與殲-35翼尖的電磁放電刷設計對比
其次,殲-35在機翼翼尖的電磁放電刷設計上也有所升級。傳統如殲-20那樣的圓柱狀外凸放電刷雖能有效釋放機體在高空高速飛行中產生的靜電積聚,但其突出於氣動輪廓之外的構型會導致一定程度的雷達波散射。而殲-35則採用貼片式放電刷,將其緊貼於翼尖表面,使其與機翼構型更加一體化,從而有效減少了非必要的尖端反射點。雖然這一處細節對整體隱身性能的提升屬於“毫釐之功”,但對於航母起降環境下對隱身更爲嚴苛的艦載機而言,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改進。

▲殲-35與殲-20蒙皮工藝對比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殲-35在蒙皮工藝上的精進。相比於早期殲-20照片中可見的多處鉚釘和板塊拼接線,殲-35的表面極爲平整,幾乎看不到明顯的螺栓、鉚釘或鈑金拼接縫。這種更加高級的隱身處理方式,顯然在製造工藝與材料使用上都有了不小的突破。要知道,隱身戰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整機表面必須儘量光滑、連續,避免雷達波在表面波傳播時遭遇金屬縫隙、凹點或邊緣,從而導致能量回波增強,暴露戰機位置。

▲殲-35裝備的全向紅外光電探測系統(EOTS)
此外,本次亮相的殲-35艦載型也證實配備了全向紅外光電探測系統(EOTS),其位置類似於美製F-35機頭下方的“神盾之眼”。這種全向EOTS系統可實現360度態勢感知,是現代五代戰機必不可少的多功能傳感器,兼具紅外搜索、目標跟蹤、激光指示等多項能力。它的加入,不僅使殲-35在目標探測能力上大幅躍升,也標誌着該機在綜合航電系統方面正步入世界一流。

▲殲-20與殲-35編隊飛行
從戰術層面看,殲-35作爲中國海軍未來航母編隊的主力隱身艦載機,其優異的隱身性能將極大拓展艦隊的防區外打擊能力,提升整個航母戰鬥羣的突防水平。相比美軍F-35C,殲-35雖起步稍晚,但通過吸收多型五代機的技術經驗,輔以國產工業體系的高效整合,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後發先至”。尤其是在航母平臺越來越重視隱身作戰、電子戰與多機編組無人協同的未來趨勢下,殲-35憑藉更輕的結構、更高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更優的雷達隱身特性,將可能成爲亞洲最先進的艦載隱身戰機。

▲殲-35艦載型的新圖
總體而言,殲-35的此次曝光不僅展示出中國第五代艦載戰鬥機在技術細節上的深耕細作,也昭示出中國航空工業正在逐步進入一個追求“細節領先”的新階段。從“能飛”到“能戰”再到“能隱”,殲-35的成熟意味着中國海軍正爲三航母時代積蓄真正的空中拳頭力量。在未來的印太海空博弈中,殲-35的隱身優勢與技術水平,無疑將成爲改變區域空中力量對比的重要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