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的斷崖已然形成,修復之路漫長且代價高昂。愛康國賓還能救得了自己嗎?選擇權就在行業自己手中,但消費者的信任與耐心不會永遠等待。
作者/硯聲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一位女律師手持癌症確診報告與體檢機構的"全陰性"結果對簿公堂時,民營體檢機構的信任危機也悄然來臨。
然而,隨着整個事件進入白熱化階段,現在雙方各執一詞,顯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7月30日,在事情被曝光半個月後,愛康國賓就此事召開了媒體說明會。據多家媒體消息,愛康國賓表示,張女士造謠令員工深受傷害,已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
在說明會上,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稱:“大家想一下,大多數企業給員工做個體檢,少的幾百塊,錢多的也就幾千塊錢,大家去醫院看個病,你要診斷某個病,你們問問自己,大概要花多少錢。當你指望說,一個幾百塊錢的體檢能幫你什麼病都查出來,而要查單一的病,多花幾千幾萬塊錢的時候,你認爲這樣的情況存在嗎?至於這樣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公衆對於體檢與看病,沒有明確的邊界,導致公衆對體檢有很多誤解。”
這一回應,也更是激怒了網友。網友紛紛質疑,不能健康預警,那體檢的作用是什麼?
緊接着,30日下午,愛康國賓又在其官方微信公衆號發文稱,部分媒體將上述對於體檢與看病的界限進行探討、旨在進行保護消費者、進行科普宣導的專業說明,惡意簡化爲“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麼病都能查出來”,完全剝離了發言上下文,扭曲了發言本意,向公衆傳遞了對體檢價值的否定,明顯違背客觀全面原則。
另外,其更是強調“涉案話題斷章取義,不符合新聞報道的全面性,侵害了愛康集團的合法權益,愛康集團保留對相關媒體斷章取義行爲進行追訴的權利。”
一、矛頭指向媒體記者
隨着一篇《女律師十年體檢未有“患癌風險”預警,確診已是腎癌晚期》的文章爆火網絡,律師張女士被愛康國賓“漏檢誤檢”的遭遇浮出水面。
張女士在2013年——2023年連續十年間堅持在愛康國賓體檢,從未被告知過自己有患癌風險。但張女士卻在2024年被診斷右腎透明細胞癌並轉移,進行右腎摘除手術。
癌細胞一定不是短時間發展出來並擴散的,也正如愛康國賓在之前的回應中所說,“任何癌症的發生從基因突變/變異、甲基化修飾異常、抑癌基因的失活、致癌基因的激活再到最後癌變都有一個過程。”
那麼,張女士的癌症是突然發生的嗎?愛康國賓是否涉及“漏檢誤檢”?這是張女士所疑惑的,也是公衆所關注的。
回到事情本身,7月17日,張女士的遭遇在網絡上發酵衝上熱搜,愛康國賓第一時間也給出了回覆。其官方公衆號承諾將邀請第三方權威機構論證,並表示:“如果出現愛康有責,愛康一定會承擔責任,絕不會逃避。”
然而,僅過一日,愛康國賓態度突然轉變。在18日晚間的聲明中,愛康國賓表示,其已完成內部覈查及外部專家評估確認無責,願意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鑑定。並明確指出,張女士體檢後初次發現的是早期腎癌,並非晚期。
且愛康國賓認爲,張女士的腎癌從2024 年 11 月被診斷爲“腎癌早期階段”發展到 2025 年 2 月的“腎細胞癌轉移至腰椎、致骨癌晚期”僅用了 3、4 個月的時間,證明張女士所患的腎癌發展速度極快。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女士的遭遇引發了更多網友的“共鳴”,紛紛在張女士的微博評論區說明曾經在愛康國賓、美年等體檢機構被“誤檢”的經歷。


來自微博網友評論
事實上,在愛康國賓第一次回應“一定會承擔”責任時,網友對於其敢擔當的言論和作爲還是紛紛點讚的,直到有了第二次的“甩鍋”聲明,網友話鋒突轉,開始質疑愛康國賓的誠信和擔當。
直到30日在北京舉辦媒體說明會,愛康國賓再次強調了對張女士的體檢“無漏診、無誤診”,並表示自己以“虛構事實、散佈謠言”爲由向法院正式起訴,且目前案件已獲正式立案。其還重點說明了,張女士的做法“嚴重損害愛康國賓聲譽,深深傷害了二十餘年來專注健康服務的數萬名員工,更誤導公衆。”
甚至在說明會後,又發聲明說要將部分“斷章取義”的媒體一同告上法庭。
值得一提的是,在愛康國賓的官網上,赫然寫着“從1998年到1999年,張黎剛先生前後擔任了搜狐網產品經理和產品總監,全面負責搜狐網的內容頻道。”這位媒體人出身的老闆,徹底將這場信任危機推至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如今又將矛頭對準了媒體記者。

來源:愛康國賓官網
更有比較戲謔的是,幾年前,愛康國賓CEO張黎剛曾公開爆料同行假體檢。當時的張黎剛義憤填膺地說,一些同行“用護士假冒醫生做超聲檢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然後把血倒掉就出結果。”張黎剛稱,一些機構敢於這麼做是因爲檢出癌症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
近些年隨着資本的進入,體檢也進行了“消費升級”,各家體檢機構爭相開發出大量針對不同人羣、不同價位的體檢“產品”,基因檢測、腫瘤早篩、免疫力評估、亞健康評估等“高科技”項目層出不窮。
然而,資本的瘋狂注入讓體檢行業在十年間完成從醫療輔助到消費升級的蛻變, 從醫院走向商業中心、寫字樓,線上預約平臺興起,與保險、企業福利、金融產品等捆綁銷售。
不可否認的是,民營體檢機構確實提供了比傳統醫院更便捷、舒適的服務,但是張女士的親身經歷卻瞬間撕開了體檢行業那層“華麗的外衣”。
二、ER電子營銷承諾≠醫學現實
愛康集團在說明會上再次否認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存在瑕疵,以及相關漏診、誤診的指控。
同時,愛康集團華北區醫療管理及運營副總經理李秀池展示張曉玲2023年部分體檢報告並表示,當年體檢單有標註“雙腎超聲檢查結論左腎錯構瘤可能、右腎有鈣化竈”,並建議“定期複查腎臟超聲和腎功能檢查,必要時請專科診治”,“首次發現者需要做CT,以除外其他腎臟佔位性的病變”。
李秀池解釋,“所謂佔位性的病變,就是癌症的可能性。”此外,愛康國賓稱,“10年檢測數據、設備信息、質控結果已提交主管部門”,公司曾提議雙方共同委託權威第三方複覈,但對方未接受。
然而,張曉玲卻說,她已多次公開表態,願意公開資料,是愛康國賓遲遲不肯公開。愛康國賓方面則稱,需要張女士提供書面授權。
張女士和愛康國賓的恩恩怨怨像一顆乒乓球,在桌案上你一言我一語幾個回合下來雙方仍是爭得面紅耳赤,沒有任何定論。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如今愛康國賓連同媒體一併也要告上法庭。這麼看來,愛康國賓的官司“戰爭”還有很多要打。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愛康國賓已經是不得人心,惹得衆怒。
說明還會上愛康集團CEO張黎剛的那句“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麼病都查出來”,進這一句話,足以引發民憤,廣大網民頓時覺得自己的體檢消費頓時成了“雞肋產品”。“那你們開那個項目幹嘛呢,實打實騙錢是吧?”“災難性公關,言外之意就是做體檢沒有意義。”“那你體檢前明說我們這體檢幾百塊就是來玩玩什麼也查不出來哦。”鋪天蓋地的質疑聲如今已將愛康國賓置身於輿論深海中。

來源:微博網友評論
但也有網友認爲愛康國賓說的不無道理,認爲“幾百塊錢的常規體檢本來就是普查性質的,有問題的指標自己再去醫院專科深入檢查治療唄。那不然真的指望這幾百塊錢的體檢就給你什麼病都確診?”
回溯過去的這些年,愛康國賓常常強調,其通過體檢儘早篩查出異常體徵,實現早發現、早治療,成爲全民健康時代裏的“剛需”。廣告打得可謂是“響噹噹”,但也曾多次被處罰。
2021年愛康國賓旗下的廣州愛康國賓健康檢查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愛康國賓”)因發佈違法廣告案被處罰58.46萬元。廣州愛康國賓在公衆號發佈推文廣告時稱,含有“愛康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採用的 GE Discovery MR750w 3.0T磁共振是目前頂級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設備......”,在磁共振購買頁面含有“全廣州唯一一家可以做全身磁共振防癌篩查”。
除此外,廣州愛康國賓另一個推文廣告中還含有“……遺傳測試結果是癌症風險評估最準確的方法“”通過對 BRCA基因的檢測......最大限度地規避腫瘤發生風險……”,點擊推文廣告中的二維碼,頁面中含有“該檢測已成爲鑑定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個體的標準”等內容。

來源:河源市紫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23-2025年間,愛康國賓累計收到衛健委行政處罰9次,其中6次涉及作規範問題。同時,2022-2025年間,公開可查的7起醫療糾紛中有5起涉及違反操作規範,如HPV誤診和超聲漏檢等。
從過往的宣傳中都能看出,愛康國賓確實一直專注爲消費者的身體“排雷”、防癌症,或許也是因爲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才引得了更多消費者爲此買賬。而如今突如其來的“塌房”,消費者們只會覺得是被愛康國賓“背刺”。
三、愛康國賓的體檢帝國正在崩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健康體檢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711億元,較2024年的2922億元增長27%,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9.2%。這一增速遠超全球醫療體檢市場年均10%的增長率,顯示出中國市場的爆發潛力。
如此強大的潛力,體檢行業按理來說應該是如日中天的,但不管是愛康國賓還是其他體檢機構,近幾年的業績都是不盡人意。
從經營本身來說,愛康國賓從2014年開始其淨利潤就開始出現下滑,直到2018年甚至出現了業績虧損的情況,並於2019年完成私有化退市。加之近些年,美年、瑞慈等體檢機構對市場份額的擠壓,愛康國賓的處境確實身處內憂外患之中。
值得關注的是,愛康國賓在投訴平臺的投訴量也是居高不下。黑貓投訴顯示,愛康國賓的投訴超1300條,涉及虛假宣傳、數據虛假、誘導消費等問題。
一邊是業績危機,一邊是信任危機。愛康國賓如今崩塌的不只是公衆的信任,還有其傾力建造起來的體檢帝國。
體檢行業的信任比黃金更珍貴,卻比玻璃更易碎。當張女士的控訴和網友的相同遭遇傳遍全網時,愛康國賓失去的不僅是幾個客戶,而是公衆對民營醫療最後的寬容。
說起來,體檢行業近十年發展勢頭確實很猛。過去的體檢被視爲醫療服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具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和相對剛性的需求。但是之前的體檢公立醫院體檢科是主力,而模式也相對傳統,民營體檢機構的出現也讓體檢變得多樣化起來。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近三年,全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健康檢查人次由4.44億增至5.49億,漲幅爲23.72%。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達2356億元,同比增長10.6%。多家研究機構分析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健康體檢市場規模爲1511億元,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5年有望突破3000億元。
據瞭解,體檢機構除了基礎體檢,延伸服務成爲利潤增長點。一是報告解讀與健康諮詢,20%以上的客戶願意支付額外費用獲取醫生一對一分析;二是健康管理增值服務,例如爲客戶定製營養方案、運動指導等,此類服務毛利率普遍超過60%。部分機構還與醫療機構合作,爲檢出異常的客戶提供綠色就醫通道,從中獲得精準導流分成。
愛康國賓的“遮羞布”被撕開,暴露的絕非孤立的失誤。信任的斷崖已然形成,修復之路漫長且代價高昂。愛康國賓還能救得了自己嗎?選擇權就在行業自己手中,但消費者的信任與耐心不會永遠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