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支持巴勒斯坦,爲何大轉向?

由 評論員杜平 發佈於 熱點

'25-08-01

7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上宣佈,法國將在9月聯合國大會開幕之際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宣佈立即引起了連鎖反應。幾天之後,英國首相斯塔莫不顧特朗普的反對,做出了同樣的政策宣佈。而7月30日,加拿大總理魯尼也予以跟進。至此,七國集團已經有三個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和美國分道揚鑣了。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當中,中俄兩國早就承認了巴勒斯坦國,加上法英兩國,現在只剩下美國繼續拒絕承認。

在馬克龍率先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之後,法國在外交上再接再厲。從7月28日到30日,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和沙特外交大臣在聯合國共同主辦了巴勒斯坦問題的國際會議。15國外長髮表聯合聲明,呼籲更多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在這15國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北約成員國。因此,我們必須要承認,作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法國,這一次在西方國家當中所起到的帶頭作用是不錯的,體現了馬克龍在外交上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歐洲國家都盯着另外一個大國——德國,默茨政府是否也有勇氣做一個決斷,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肯定他已經感到了一些壓力。

自從2023年10月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及加沙戰爭爆發以來,馬克龍在巴以問題上一直在走鋼絲。在大多數時間裏,他都站在以色列這一邊,聲稱要對以色列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即使在加沙發生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之後,馬克龍依然拒絕接受國際刑事法院對內塔尼亞胡的犯罪指控。去年5月份,西班牙、愛爾蘭和挪威三個北歐國家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時候,馬克龍還是無動於衷,甚至不以爲然。但是最近這幾個月,法國的立場開始慢慢轉變,直到現在出現了重大的轉向,在七國集團當中率先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馬克龍是怎麼考慮的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加沙地帶的食品匱乏和生存危機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更多的歐洲國家以及他們的新聞媒體一直在指責內塔尼亞胡行爲失控了,譴責以色列政府把飢餓當作對付巴勒斯坦人的武器。在法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之下,馬克龍感到再也不能視而不見了,於是他後來也加入了幾十個歐洲國家譴責以色列的行列。其次,以色列在加沙繼續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還在約旦河西岸進一步蠶食巴勒斯坦領土。很多國家,包括法國在內都已經意識到了,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那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希望將變得越來越渺茫,所謂的“兩國方案”也將無法實現。因此,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存在,對法國來講已經到了不能繼續迴避的時候了。

然而,只靠這兩點,馬克龍是不可能自發地產生政治動力的。下面這幾點纔是他產生政治動力的主要原因。第一點是在烏克蘭問題上,馬克龍原本跳得是很高的,甚至一度跳到了反俄陣線的最前沿,希望藉此體現法國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重要角色。可是他後來遇到了強勢的而又蠻橫不講理的特朗普,再加上法國自身的實力不濟,馬克龍就顯得人微言輕了,沒有發揮的空間。不久之前,馬克龍3年以來第一次給普京打了電話,試圖在俄烏問題上尋找新的角色,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就把視野轉移到了中東地區,希望在巴以問題上找到適合法國的角色。這一嘗試目前來講初步達到了目的。

第二點是馬克龍的總統任期一天一天在減少,內部政治危機時刻存在,而且有可能隨時爆發。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做出任何重大的政治作爲。但是在外交上,他怎麼也得留下可供後人追憶的印記。而將來能夠讓人追憶的事情,就是與法國傳統外交相一致的政策和行爲。1967年中東戰爭期間,時任總統戴高樂支持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後來的希拉剋總統同樣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並且和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有着密切的朋友關係。這兩位法國前總統在普通民衆當中享有比較特殊的地位,更是馬克龍崇敬的政治領袖。在巴以問題上,馬克龍只有追隨前人的腳印,讓他遊移不定的模棱兩可的政策迴歸到正統的路線上,才能夠在中東事務當中體現法國的存在,也才能夠讓他留下一點政治資產。

但是,只是這些還不夠。馬克龍必須要在巴以問題上以及在其他的國際問題上真正地能夠站起來,尤其在面對特朗普的時候,他還要硬起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