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種羣數量增長180倍 麋鹿回家系列科普保護活動在京啓動

由 圖片中國 發佈於 圖片

'25-07-31

2025-07-31 09:05

來源:中國網

鏈接已複製

字體:小大

中國網記者 楊佳 攝影報道

“當我們在網絡上搜索麋鹿的照片,十之八九都不是麋鹿”,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展覽部主任、研究員胡冀寧講述了她遇到的窘境。

無獨有偶,這樣的場景也被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鍾震宇遇到。在一次展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活動中,麋鹿的照片被馬鹿所“替代”。鍾震宇熟悉麋鹿,通過鹿角便可一眼辨別真僞。經過與工作人員溝通,及時糾正了錯誤。

科普工作需要做到嚴謹、全面、準確和清晰。爲做好麋鹿的科普和保護工作,2025年7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動”啓動儀式上正式發佈了麋鹿標準畫像。

麋鹿標準畫像揭幕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麋鹿標準畫像爲雄鹿、雌鹿、幼鹿各一。這一文化符號兼具科學嚴謹性與藝術表現力,以生動姿態講述中國麋鹿種羣的重生傳奇。同時,也將規範各類宣傳場景的視覺表達。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展覽部主任、研究員胡冀寧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在啓動活動中,胡冀寧講述了麋鹿保護事業中的點點滴滴,既有麋鹿從零到萬的保護樣板故事,也有科研人員與保護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讓聽衆深切感受到保護麋鹿的重要意義與守護工作者的力量。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鍾震宇(左)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鍾震宇介紹說,麋鹿又叫“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他通過四個拼圖遊戲,讓觀衆瞭解麋鹿的角、臉、蹄、尾的獨特之處。

值得關注的是,會上啓動的“美哉麋鹿,壯哉生態”——麋鹿迴歸中國40年攝影短視頻大賽。大賽面向全球攝影攝像愛好者,徵集麋鹿及溼地生物多樣性爲主題的影像作品。期望通過他們的鏡頭展現珍稀物種保護、生態系統修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瞬間。

潘清泉分享攝影故事。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潘清泉以“麋鹿志願者”和“攝影師”的雙重身份分享了他的生態攝影故事。他用一組組照片記錄了麋鹿種羣的恢復歷程,見證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輝煌成就。

據活動預告,今年8月,北京麋鹿苑將舉辦“生日快樂”——麋鹿回家40年活動,將通過生日獻禮、志願宣講等活動,爲麋鹿過一個別開生面的“生日派對”。同期還將開展“賞國寶麋鹿,遊皇家獵苑”夏秋科普遊活動,邀請公衆走進南海子麋鹿苑“賞麋鹿、看展覽、逛市集、親小鹿”等活動,讓觀衆感受昔日皇家獵苑的生態魅力。

後續進入十月金秋,麋鹿中心還將組織召開“麋鹿迴歸40載,萬鹿奔騰的生態奇蹟”——首屆麋鹿與生態保護國際研討會。屆時國內外科研、科普領域的專家學者,將圍繞麋鹿保護、鹿與生態、科普教育等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麋鹿保護工作。

此外,今年觀衆們還將可以看到視頻《麋鹿的40個小故事》,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與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北科時間》等節目,進一步瞭解麋鹿保護事業的發展。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動”正式啓動。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自1985年麋鹿重新引進,我國開展麋鹿保護工作40年來,麋鹿種羣數量從建羣時的77只大幅增長到1.4萬餘隻。系列活動將向公衆介紹麋鹿保護工作所取得的進展,傳播麋鹿保護的知識,引導大衆關注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事業當中。

“麋鹿迴歸之後我們設定了種羣恢復、遷地建羣、野化放歸三步走的計劃。目前,全國建設了94個遷地,兩個大型自然保護區。全國麋鹿的種羣數量達到1.4萬隻,野化種羣數量已經達到5000只。”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向記者介紹了麋鹿保護工作的最新進展。

“爲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說起麋鹿的保護工作,白加德這樣期望。2009年開始,他就在從事這項工作。

合唱《麋鹿歡歌》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今年是麋鹿保護工作的第40個年頭,啓動儀式中合唱《麋鹿歡歌》結束後,麋鹿苑的一位退休職工說,“下一個10年,我們再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