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宜大力擴圍|《財經》社評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07






近來一些地區和城市的洪澇災害又引發人們對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宜居韌性城市等話題的關注。智慧、宜居、韌性正成爲中國城市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目標。城市因智慧而宜居,因智慧而韌性,一個宜居韌性的城市反過來則會給智慧城市建設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相關信息化、電子化和數字化產業的發展,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取得顯著的成效,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有爲政府加有效市場的制度優越性。

智慧城市建設一方面令城市管理效率不斷提升,一方面令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比如在政務服務平臺上,個人從出生、上學到退休養老,法人辦事從企業開辦、準營到納稅、註銷,現在都能實現“一件事集成辦”,令城市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很受益。再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停車、智慧就醫、智慧物流、智慧支付等令日常生活更便利、更便捷、更安全等等。

在當前成績和成就的基礎上,智慧城市需要進一步橫向擴圍,把“智慧”的範圍不斷擴大,將更多的生產生活領域包括進來,從地上到天上到地下,從城裏到城外,從人到物到“雲”,從大氣質量監測到地下管網安全、到生命全週期保駕護航等等。

隨着《數字中國建設2025年行動方案》發佈,不少地方都部署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等多個方面的重大行動。據報道,有超過一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配套加裝了物聯智能感知的設備,令智慧城市的能級不斷提升,從而爲進一步推進以人爲中心的智慧生活、智慧養老、智慧休閒、智慧消費等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智慧城市還需要進一步“下沉”,也即縱向擴圍,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縣域擴圍。以前人們總是認爲大城市更有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因爲人口多、密度大、城市管理難度大,而對於市場供給方而言,場景也更多,更容易轉化爲具體的產品和服務。當然,毋庸諱言,大城市也更有財力支付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本。

其實中小城市和縣域自然也有智慧城市的剛需,並因起點低以及和大城市“智慧”水平的不斷拉大而更加凸顯。加大對中小城市和縣域的智慧城市建設力度,對於拉平區域和城市間基礎設施差距,提高中小城市和縣域居民的幸福感和消費能力,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中小城市和縣域的智慧城市建設,對於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也必不可少。市場和公共資源的統一高效配置、人口的有序流動、城市羣發展建設的統籌規劃、就業與基礎設施的動態配套、智慧農業和智慧物流的銜接等等,都需要加大對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縣域的智慧城市建設事業之間的協調力度,以促進彼此間的有機共生,既要避免重複建設,又要避免短板和鴻溝。

智慧城市建設將提供高效的投資新渠道。據統計,去年有超過425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增發國債等資金,用於支持地方開展城鎮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澇提升工程等項目。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門設立了城市更新專項,支持城市更新相關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據瞭解,針對這些項目的投資有不少被用於推進相關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從而令城市的智慧水平不斷提升。

當前中國正處於建設數字強國的關鍵時刻。今後國家間的競爭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爲數字領域競爭。數字強國,智慧先行。智慧城市事業的發展,始終和電子信息及數字產業的發展相伴而行,相輔相成。從傳感器+物聯網,到人工智能,以及雲計算、大數據、大模型、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的發展,不斷地給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而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投入,相關場景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推出,也將令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的發展如虎添翼。

責編 | 張雨菲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