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學問”大!每天喝多少纔夠“養生”?

由 民福康養生堂 發佈於 健康

'25-07-23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體的新陳代謝、營養輸送、體溫調節等生理活動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究竟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卻並非一成不變。不同的年齡、性別、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人體對水分的需求。接下來,我們就深入探討這個與每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話題。

一、人體需水量的基礎標準

一般而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需水1500-1700毫升。這一標準主要基於人體日常的水分流失途徑,包括通過尿液排出、皮膚蒸發、呼吸以及糞便排泄等。其中,尿液是水分排出的主要途徑,每天大約排出1000-1500毫升;皮膚通過無感蒸發和出汗,每天丟失約500毫升水分;呼吸過程中,每天也會消耗約350毫升水分;糞便中則含有約150毫升水分。爲了維持體內水平衡,就需要補充相應的水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1500-1700毫升的水分並非全部來自直接飲水,食物中的水分以及人體代謝產生的內生水也佔了一部分。通常,成年人每天從食物中獲取的水分約爲700-1000毫升,內生水(即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約爲300毫升。所以,成年人每天單純通過飲水補充的水分,大約在1000-1300毫升,相當於5-6杯普通玻璃杯(每杯約200毫升)的水量。

二、不同人羣的飲水量差異

(一)年齡因素

嬰幼兒:嬰幼兒的身體代謝旺盛,但腎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對水分的調節能力較弱。0-6個月的嬰兒,主要通過母乳或配方奶獲取水分,一般無需額外喂水;6個月-1歲的嬰兒,每天需水總量約爲900毫升,除去從奶類和輔食中獲取的水分,額外飲水約爲200-300毫升;1-3歲幼兒,每天需水總量約爲1300毫升,額外飲水約爲600-700毫升。隨着年齡增長,兒童的活動量增加,需水量也會相應上升,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

老年人:老年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衰退,對口渴的感知變得不那麼敏感,容易出現缺水卻不自知的情況。同時,老年人腎臟濃縮功能下降,排尿增多,因此更需要注意補充水分。一般建議老年人每天飲水1500-1700毫升,少量多次飲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增加心臟和腎臟負擔。

(二)性別因素

男性的身體肌肉含量通常高於女性,而肌肉中的含水量比脂肪更高,因此男性的基礎需水量相對較大。一般來說,成年男性每天需水約1700-2000毫升,除去食物和內生水,單純飲水量約爲1200-15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需水約1500-1700毫升,單純飲水量約爲1000-1200毫升。

(三)特殊生理狀態

孕婦:懷孕期間,孕婦不僅要滿足自身的生理需求,還要爲胎兒的生長髮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一般建議孕婦每天比非孕期多增加300毫升的飲水量,即每天需水約1800-2000毫升,單純飲水約1300-1500毫升。同時,孕婦要注意避免飲用含糖量過高的飲料,以防血糖升高。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每天會通過乳汁排出大量水分,因此需水量更大。爲了保證乳汁的分泌量和質量,哺乳期女性每天需水約2100-2300毫升,單純飲水約1600-1800毫升。

三、環境與活動量對飲水量的影響

(一)氣候環境

在炎熱的夏季或高溫環境下,人體通過出汗排出的水分大幅增加,此時就需要及時補充更多的水分。一般來說,在高溫環境中,每出汗1升,就需要補充1-1.2升水分。而在寒冷的冬季,雖然出汗減少,但空氣乾燥,人體呼吸道和皮膚水分蒸發依然存在,同樣需要保證足夠的飲水量,不過相比夏季可適當減少。

(二)運動量

運動時,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出汗量增多,水分流失明顯。一般每進行1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就需要額外補充300-500毫升水分;如果是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間較長,補水的量和頻率都要相應增加。運動前1-2小時,可飲用200-300毫升水;運動過程中,每隔15-20分鐘,小口飲用100-150毫升水;運動結束後,也應及時補充水分,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飲水,以免引起水中毒。

四、判斷飲水是否充足的方法

除了參考上述飲水量標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身體信號來判斷飲水是否充足。尿液的顏色是一個直觀的指標,如果尿液顏色清澈或呈淡黃色,說明飲水量較爲合適;若尿液顏色深黃,甚至呈濃茶色,則提示身體缺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此外,當感到口渴時,其實身體已經處於輕度缺水狀態,因此不要等到口渴纔想起喝水,要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

人每天的飲水量受多種因素影響,沒有一個絕對固定的標準。我們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補充水分,既不要飲水不足影響身體健康,也不要盲目過量飲水增加身體負擔。只有做到科學飲水,才能讓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享受健康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