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爆發戰爭,會有多少中國人願意爲國家參戰?答案是否會理想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4

戰爭這東西,說起來就讓人心裏一沉。尤其現在國際形勢這麼複雜,動不動就聽到哪裏局勢緊張,誰都難免會想:真要打起來,咱們中國人有多少會站出來爲國家拼命?這個比例高不高,理想不理想?

先從歷史說起:咱中國人從不缺血性

要聊現在,得先看看過去。中國這塊土地,五千年下來,啥樣的仗沒打過?從秦朝統一六國,到漢朝打匈奴,再到近代的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咱中國人從來沒在關鍵時刻掉過鏈子。尤其是抗日戰爭那段,那真是拿命拼出來的勝利。據歷史數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軍隊打了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戰鬥,還有38931次小規模戰鬥,光國軍就作戰傷亡3227926人,病亡422479人,總共損失3650465人。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無數普通中國人的血和淚。

那時候條件多苦啊,武器不行,補給跟不上,可老百姓還是自發組織起來,扛槍的扛槍,送糧的送糧,連婦女小孩都幫着挖戰壕、做後勤。爲什麼?因爲大家都明白,國家沒了,家也就沒了。這份爲國犧牲的勁頭,可以說是刻在咱民族骨子裏的。所以,從歷史看,中國人一旦國家有難,參戰意願從來不含糊。

歷史是根基,但現在的情況咋樣呢?畢竟時代變了,大家生活好了,想法也多元化了。真要打仗,還有多少人願意上戰場?這個得靠數據說話。

根據2015年WIN/Gallup International的一次全球調查,71%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如果國家面臨戰爭,他們願意爲國參戰。這個比例在全球算高的,平均水平才61%,像英國(27%)、法國(29%)、日本(11%)這些國家都差得遠。這數據雖然有點年頭,但至少能說明,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不是吹出來的,是真有底子。

再看近些年的網絡討論和民意調查。2020年,有個自媒體在微博上搞了個小範圍投票,問“如果國家開戰,你會不會參軍?”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人選了“會”。當然,這種網絡投票不一定多科學,可能參與的人本來就更關注國家大事,傾向性強點。但不管咋說,這也能側面反映出不少中國人心裏還是有那股熱血的。

不過,光看這些數字還不夠。願意參戰的人多不多,跟具體情況也有關係。打個比方,如果是保家衛國的防禦戰,像抗日戰爭那種,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站出來;但如果是遠在天邊的衝突,很多人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所以,參戰意願這東西,不是一刀切的,得看戰爭的性質、對手是誰、打仗的理由啥樣。

影響參戰意願的幾大因素

說到這兒,我就得分析分析,到底啥東西會影響中國人願不願意參戰。畢竟人不是鐵板一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顧慮。

1. 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咱的根兒

愛國主義這玩意兒,在中國真不是空話。從小到大,學校裏教的都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慶節升旗、課本里講英雄故事,這些東西一點點滲到每個人心裏。尤其現在國家發展起來了,國際地位高了,老百姓的自豪感也強了。像閱兵式上殲-20飛過天安門、航母下水那種場面,誰看了不得熱血沸騰?

這種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是參戰意願的最大底氣。網上常有人說,“國家要真有事兒,我第一個報名!”這話聽着豪氣,但也真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只要國家需要,很多人是真願意豁出去的。

2. 經濟和生活壓力:現實的考量

不過,愛國歸愛國,現實問題也不能忽視。現在生活節奏快,大家都忙着賺錢養家。戰爭一來,經濟肯定受衝擊,工作沒了,收入斷了,日子咋過?這對不少人來說是個大問題。

尤其是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可能更傾向於保命和保家,而不是衝到前線去。比如農村的年輕人,可能得先考慮家裏老小咋辦,城裏打工的也得算算房貸車貸能不能扛住。說白了,經濟壓力越大,參戰意願可能就越容易動搖。

3. 個人和家庭安全:人之常情

還有就是安全問題。誰也不想白白送命,戰爭畢竟是玩命的事兒。家裏有老人小孩的,可能Syria,很多人可能更願意躲在後方,保住命比啥都重要。這也是人之常情,沒人會覺得這想法不對。

但反過來,如果敵人真打到家門口了,威脅到自己家人,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就像抗日戰爭時,老百姓寧可拼了也不讓鬼子進村。這種情況下,保家衛國的動力能壓倒一切顧慮。

4. 政府號召力:國家咋動員

參戰意願還跟政府咋引導有很大關係。中國政府這些年一直強調和平發展,但也從沒放鬆過國防建設。軍隊現代化水平上去了,老百姓對國家實力有信心,自然也更願意支持。

如果真到戰時,政府能把戰爭的意義講清楚,比如“這是爲了保衛家園,不是爲了啥虛頭巴腦的東西”,再加上強有力的動員,參戰意願肯定能再上一個臺階。畢竟,咱中國人最重情義,只要國家真有難,喊一聲,大家夥兒還是會站出來的。

理想的參戰意願是啥樣?現實能達到嗎?

理想狀態:全民皆兵

要我說,理想的參戰意願是啥樣?那肯定是全民一心,有多少人就多少人願意上戰場。國家一聲令下,老百姓齊刷刷站出來,男的扛槍,女的做後勤,跟抗日戰爭那會兒似的,誰也不含糊。

這種狀態下,參戰比例得奔着100%去,整個民族擰成一股繩,誰也打不垮。這種理想圖景,看着就讓人激動。

現實差距:沒那麼簡單

可現實呢,總歸沒理想那麼完美。前面說了,經濟、安全這些現實問題擺在那兒,不是每個人都能豁出去的。加上現在社會多元化了,大家想法不一樣,有人重國家,有人重自己,這都正常。

還有,現代戰爭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打仗靠的是高科技、專業部隊,普通老百姓能起的作用沒以前那麼大。這也可能讓一些人覺得,“參戰有啥用,還不如交給軍隊得了。”這種想法一多,參戰意願自然就打折扣。

想讓現實儘量靠近理想,國家得下點功夫。我琢磨着,有這幾個路子:

多講愛國故事:通過學校、媒體多宣傳愛國精神,讓大家打心底覺得國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照顧好後方:參戰的人得沒後顧之憂,家裏老小有人管,生活有保障,這樣大家纔敢往前衝。

軍隊得硬氣:國防實力強,老百姓心裏有底,參戰意願自然高。

別隨便打仗:外交上多努力,能不打就不打,少點戰爭,老百姓也少點糾結。

普通人的態度:從個體看整體

說到參戰意願,光看大面兒不行,還得看看普通人咋想。拿我身邊舉例,我有個朋友叫小李,平時大大咧咧,但有次聊到國家安全,他拍着胸脯說:“真要有人敢欺負咱,我肯定第一個上!”這話聽着有點吹,但那份心是真的。

再比如網上常看到的,很多人留言說,“國家有難,我不怕死!”“保家衛國,天經地義!”這些聲音雖然零散,但加起來就是一股力量。調查也顯示,超過九成的人願意在國家需要時站出來。這說明啥?說明咱中國人的底色沒變,關鍵時刻還是靠得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