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挺炸裂的消息,說特朗普爲了制裁俄羅斯,可能要對中國和印度加稅500%。這事兒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又不是完全沒可能,畢竟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大家都知道——喜歡搞大動作。
這事兒從哪兒來的?
先說背景。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帶着一幫盟友對俄羅斯下了狠手,各種制裁輪番上陣,想把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摁下去。可俄羅斯也不是喫素的,他們找到了一條活路——把石油、天然氣賣給中國和印度。根據數據,中國買了俄羅斯石油的30%左右,印度佔了20%左右,這倆國家加起來幾乎撐起了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大半邊天。

美國一看這情況不妙,覺得光制裁俄羅斯還不夠,得把俄羅斯的“買家”也收拾一下。於是,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跳出來,提出了一項法案。這法案的核心是啥呢?就是要對繼續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搞“二級制裁”,具體招數就是對這些國家的對美出口商品加稅,加到500%這麼誇張的地步。據說特朗普對這個想法挺支持的,預計2025年7月國會會審議這事兒。
這消息一出,網上炸開了鍋。有人說這是特朗普一貫的“關稅大棒”風格,有人覺得這純粹是嚇唬人。但不管咋樣,這事兒還沒正式落地,截至2025年7月14日,沒有官方文件證明已經開始實施了。不過,光是這個提案,就夠讓人緊張的了。
法案到底想幹啥?有啥影響?
格雷厄姆的意思很直白:中國和印度買了俄羅斯70%的石油,等於在給普京的“戰爭機器”輸血。要掐斷這根線,就得讓中國和印度不敢買俄羅斯的能源。咋辦呢?加稅唄——把你們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抬高500%,讓你們自己掂量掂量,是買俄羅斯油划算,還是保住美國市場值當。

先說說這500%關稅是啥概念。簡單算一筆賬:如果一件中國產的T恤在美國賣10美元,加了500%關稅後,稅就得50美元,總價變成60美元。這誰買得起啊?美國消費者不傻,肯定轉頭買別的國家的貨,或者乾脆不買了。中國和印度對美出口佔兩國貿易的比重都不小,尤其是中國,美國市場要是萎縮,製造業、就業啥的都得跟着受影響。
再說印度,他們跟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也不少,尤其是便宜的石油對印度經濟挺關鍵。要是美國真這麼幹,印度可能得在能源安全和出口市場之間兩頭爲難。
但這事兒對美國也不是沒代價。500%的關稅一加,中國和印度的商品在美國市場基本就賣不動了,美國消費者咋辦?日常用品、電子產品這些,很多都是“中國製造”或者“印度製造”,價格一飆升,老百姓日子也不好過。通脹本來就讓美國人頭疼,這麼一搞,物價再漲一波,估計特朗普也得被罵慘。
還有,美國企業也得跟着遭殃。像蘋果、沃爾瑪這些靠中國供應鏈的公司,成本肯定暴增,利潤縮水不說,股價都可能坐過山車。更別提中國和印度要是反擊,搞報復性關稅,美國的農民、製造業也得喫虧。當年中美貿易戰那會兒,美國大豆就賣不動了,這回要是再來一輪,估計更狠。

這還不算完。全球貿易本來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美國這麼一鬧,其他國家也可能跟進,或者乾脆繞開美國市場。中國和印度要是另找買家,比如加大對歐洲、非洲的出口,全球供應鏈得重新洗牌。到時候,貿易戰可能升級成“世界大戰”,誰都跑不掉。
各國咋看這事兒?
面對美國的威脅,各方反應都不一樣,但基本上沒啥好臉色。

中國這邊態度很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025年3月31日的記者會上就說了,中俄合作不針對誰,也不怕誰來摻和。貿易戰、關稅戰沒贏家,美國這麼搞不僅違背世貿組織規則,還傷了全球貿易秩序,對自己也沒啥好處。言下之意很清楚:你愛加稅加稅,我們該咋幹咋幹。
印度也沒慫。外交部長蘇傑生在2025年7月9日直接放話,印度是主權國家,能源政策自己說了算,美國沒資格指手畫腳。他還撂下狠話,要是美國真敢加稅,印度肯定有反制措施。這態度挺硬氣,畢竟印度跟俄羅斯關係也不錯,不想輕易低頭。
歐盟、加拿大這些國家也坐不住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美國這麼瞎加稅只會讓國際貿易更糟。加拿大總理卡尼也提醒,特朗普這招可能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加拿大都得跟着受牽連。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全球經濟再亂下去。
格雷厄姆的法案靠的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這條款給總統權力,可以對“不公平貿易”動手。但500%關稅這事兒拿到國際上看,問題不小。

世貿組織有個“最惠國待遇”原則,說白了就是你得對所有成員國一視同仁,不能隨便搞歧視性關稅。美國要是真對中印加500%稅,估計得被WTO判違規。到時候,中國和印度完全可以告到WTO,要求報復性制裁,美國也得頭疼。
再說實際操作,這500%關稅咋執行啊?得先查清楚中國和印度從俄羅斯買了多少油,這數據咋統計?海關咋覈實?光技術上就夠嗆。更別提美國國內反對聲浪了,企業、消費者一鬧,國會能不能通過都不好說。
特朗普爲啥這麼幹?
特朗普支持這法案,動機挺明顯。

他一直推貿易保護主義,覺得高關稅能保住美國產業和就業。這次拿中國和印度開刀,也是想讓美國製造更有競爭力。
再者,制裁俄羅斯是美國兩黨都支持的事兒,特朗普借這機會秀肌肉,既能壓俄羅斯,又能敲打中國和印度,還能在國內撈選票,一舉多得。

還有個算盤,就是想用關稅逼中國和印度在別的問題上妥協,比如知識產權、市場準入這些老生常談的事兒。特朗普一貫喜歡這種極限施壓的玩法。
但這招也有風險。全球經濟本來就脆弱,再這麼折騰,可能把大家都拖下水。美國通脹要是再惡化,特朗普的經濟牌就不好打了。

這事兒現在還懸着,法案能不能過、咋執行都未知數。但有一點很清楚:要是真幹起來,沒人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