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裁掉1350人,焦點轉向中國,魯比奧見到王毅,提中美聯手?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14


最近美國政壇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下令裁掉美國國務院1350人,這事兒一出,立馬把大家的視線拉到了國際舞臺,尤其是中美關係上。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跑去馬來西亞見了中國外長王毅,倆人還聊了聊中美能不能聯手乾點啥。這消息一出,國內國外都炸開了鍋,特朗普這是要幹啥?裁員是爲啥?焦點轉向中國又是咋回事兒?

特朗普裁員這事兒咋回事兒?

特朗普這回裁員可不是小打小鬧,直接砍了1350個國務院的崗位。這事兒發生在2025年7月11日,說是“大而美”法案的一部分。啥叫“大而美”?簡單來說,就是特朗普政府覺得美國政府機構太臃腫了,花錢太多效率太低,得瘦身。這次裁員瞄準的就是國務院,特朗普這邊覺得那兒人多事少,冗員一大堆,得精簡一下,省點錢,提高效率。

這想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特朗普從上臺那會兒就老說政府得“做減法”,別老花納稅人的錢養閒人。這次裁員就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動作大、手法狠,直接幹。

這1350人裏頭,大部分是國務院的老員工,有幹了幾十年的外交官,也有搞行政的後勤人員。通知是通過郵件和內部文件發的,很多人收到消息都懵了,壓根兒沒想到自己會中槍。裁員當天,國務院內部亂成一鍋粥,有人收拾東西走人,有人直接開罵,說這政策太沒人情味兒了。

裁員也不是亂來的,有個名單,誰走誰留早定好了。不過具體咋選的,外界猜來猜去,有人說是按工齡,有人說是看錶現,反正沒個官方說法。結果就是,國務院一下子少了1350個人,士氣低得不行,好多留下來的人都開始懷疑自己還能幹多久。

這裁員一公佈,美國國內立馬分成了兩派。一邊是反對的,主要是民主黨那幫人和一些外交專家。他們覺得特朗普這是在瞎搞,裁掉這麼多人,國務院還怎麼幹活兒?外交這東西靠的是人脈和經驗,一下子砍掉這麼多老手,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肯定得打折扣。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就直接在網上開炮,說這裁員簡直是給對手送禮,中國肯定樂得看美國自己削自己。

另一邊是支持特朗普的,主要是保守派。他們覺得這裁員是大快人心,早就該動了。國務院那麼多人,天天開會寫報告,真幹事兒的有幾個?裁掉冗員,省下來的錢還能幹別的,這不是挺好嗎?他們還說,官僚主義拖效率的後腿,特朗普這刀下去,正好治病。

兩邊吵得不可開交,但特朗普壓根兒沒搭理反對聲,該幹啥幹啥。

這裁員對國務院的影響可不小。先說內部,人都跑了一大半,剩下的活兒誰幹?好多項目直接停了,談判也推遲了,國務院忙得焦頭爛額。再說外部,國際上有些國家開始懷疑美國還能不能靠得住,外交能力咋樣。簽證處理慢了,危機反應遲了,連盟友都開始嘀咕,美國這是咋了?

更別提士氣了。沒被裁的員工心裏也沒底,天天擔心自己是不是下一個。國務院本來就不是啥輕鬆的地兒,這下更沒人願意好好幹了。

國際上咋看?

這事兒不光美國自己鬧,國際上也盯着呢。有人覺得美國這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外交能力下降,別人正好趁虛而入。中國外交部這邊表了個態,說得很官方:“中國會繼續維護國際和平穩定,願意跟美國平等合作。”這話聽着挺客氣,但底下意思誰都明白——美國你自己亂,中國這邊穩着呢。

魯比奧見王毅,聊啥了?

會晤是咋來的?

就在裁員鬧得最兇的2025年7月11日,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跑去馬來西亞吉隆坡,跟中國外長王毅見了面。這可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中美外長第一次當面聊,時機挑得太巧了。裁員風波剛起,國內亂成一團,魯比奧這時候出國見王毅,明顯是想把焦點往外引。

魯比奧這人以前對華態度挺硬,老說中國這不好那不好,還被中國製裁過。這次他卻換了張臉,跑去跟王毅談合作,外界都看愣了。

這次會晤主要是聊中美能不能在一些全球問題上搭把手,比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這些。魯比奧說得很清楚,中美雖然不對付,但在這些大問題上還是得合作,特朗普政府也願意談,只要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王毅這邊也接了話,說中國一直都願意對話,合作是解決問題的正道,倆大國得有點擔當。

這會晤不光是喊口號,倆人還聊了點具體的。會後出了個聯合聲明,說是要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和地區安全上多配合,還打算搞個定期對話機制,把這合作延續下去。

這事兒在外頭看來,是中美關係的一個小轉折。特朗普這邊在內政上搞得天翻地覆,但在外交上居然願意跟中國找平衡,挺出乎意料的。魯比奧以前那麼硬,這回卻務實了一把,可能是覺得國內亂夠了,得在國際上找點亮點。

對中國來說,這會晤也不虧。跟美國搭上線,哪怕只是聊聊氣候啥的,也能穩住關係,不至於老對掐。加上美國國務院剛裁員,外交上有點虛,中國這邊正好能多露露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