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他往定日縣送了400袋牛糞,7輛車上還有村民捐的糌粑、米麪和冬衣,“沒有那些,冬天睡不了覺”

由 中青冰點 發佈於 熱點

'25-01-15

西藏定日,一名婦女懷抱一隻小羊在臨時安置點,安置點生着爐子。受訪者供圖

作者 | 李強 魏晞 實習生 何新月

編輯 | 從玉華

西藏日喀則地震的第二天,30歲的米瑪次仁要去震中送牛糞。

他住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年木鄉的德吉村,300餘公里外的定日縣地震了,6.8級。1月7日清晨,驚醒他的不是地震波,而是手機上的地震預警,醒來後,他只留意到家裏燈在晃,村中房屋並未受損,但那時的震中已是另一副模樣。

300餘公里外的震中地區,許多房屋都塌了。根據日喀則官方信息:本次地震共造成126人遇難,27248戶房屋受損,其中倒塌房屋3612戶,約6.1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

這場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上冬日的清閒。地震發生後,公安、消防、解放軍、武警等多支力量迅速趕赴災區救援。當天,西藏自治區應急指揮部將地震應急響應級別提升至一級。

平均海拔約4259米,最低氣溫-18℃

起初,米瑪次仁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只好在心裏祈禱震區平安,村子裏也有老人爲災區祈福。

1月8日上午,他收到鄉里平安辦傳來的緊急通知:當前災區最缺小孩的棉衣、暖爐和牛糞等物資,請各村迅速摸排轄區內相關物資,捐贈或出售都可以。

年輕的米瑪次仁是德吉村村支書,他下發通知後不久,人們就帶着自家的米麪、孩子能穿的棉衣、風乾的牛糞、藏族牧民的傳統主食糌粑等,從村莊各處聚集到村委會,但沒人要出售,都要捐。

德吉村有4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捐了。有的開着三輪車來,有的開着皮卡、小貨車,還有人揹着牛糞走過來。有人捐了5袋牛糞,有人捐了10袋,米瑪次仁家捐了8袋,整個村子一共捐了約400袋。

“太冷了,沒有那些,冬天根本睡不了覺。”米瑪次仁說,“那邊海拔高,更冷。”

這場6.8級地震的震中位於定日縣。定日縣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山腳下,珠穆朗瑪峯大本營就在此地,往南便是尼泊爾。震中5公里範圍內平均海拔約4259米。

地震是在當地-12.2℃的清晨來臨的,日喀則的天剛亮,有人慌忙起牀,光着腳出逃;有人只穿着單薄的秋衣秋褲,就往室外跑;還有人躲不及,被轟然倒塌的房屋掩埋。

當地天氣信息顯示,震後3天內,震區最低氣溫-18℃,最高氣溫7℃。寒冷,是失去房子的災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抵禦的。

“有些家說,多帶一點(牛糞)不行嗎?”米瑪次仁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因爲許多車被抽調去災區送物資,鄉里只找到7輛車,裝不下了,一些村民只好把牛糞、糌粑又拿回去。

米瑪次仁知道,牛糞是這片土地上最常用的燃料,牧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它,燒水、做飯、取暖都要用。通常情況下,每年冬天,一戶人家每天要用掉大約兩袋牛糞,每袋四五十斤。

在青藏高原,牛糞不是稀罕物。許多村莊養着犛牛,一年四季有人撿牛糞。牧民們把牛糞撿來,放在屋頂、院牆上風乾後,就找個屋子堆存起來。震中地區的牧民也是如此。

只是現在,震中地區的許多房屋都塌了,衣物、棉被、火爐、牛糞都被埋在廢墟里。餘震不斷,就算一些尚未完全坍塌的房屋,人們也不敢靠近。

電也斷了。震後頭一個夜晚,救災帳篷尚未完全抵達的村莊,一些村民只好裹着被子,睡在空曠的野地裏,也有人在車裏湊合睡了一覺,不少人撿來零散的牛糞、木材在村子裏生火禦寒。

“太冷了,現在主要是怕身邊的人感冒。”定日縣措果鄉塘仁村村民巴桑告訴記者,尤其是早上,有時凍得連手都掏不出來,由於晝夜溫差大,許多老人、孩子陸陸續續感冒了,這讓他擔憂。

這幾天,39歲的巴桑一直跟着前來支援的醫療隊在措果鄉各村奔走,幫忙進行醫療救助的溝通,給老人和孩子看病、送藥。

由於夜裏溫度過低,身在震區的西藏藍天救援隊協調中心主任張東旭發現,連飲用的礦泉水都結了冰。

“高海拔、低溫嚴寒是定日地震救援的兩大挑戰。”張東旭告訴記者,她所支援的災區,日常取暖的牛糞大多被埋在坍塌的房屋之下,餘震頻繁,爲了安全,政府不許村民回房屋撿牛糞等物品,保暖也成了工作重點。

這幾日,西藏藍天救援隊一直在長所鄉幫村民搭建防寒帳篷、活動板房,發放禦寒物資,還要搜尋埋在廢墟里的物品。在廢墟里,他們幫村民搜救出家具、佛像、青稞、牛羊,以及裝着家中金銀珠寶的鐵箱。

有一對夫婦向他們提出,希望找到一張照片。他們年幼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難了,這對夫婦想留個念想。最後,他們冒着嚴寒與危險,在幾乎完全坍塌的300多平方米的房院裏,找到一張孩子的半身照。張東旭記得,那位母親接過照片時,熱淚盈眶。

歇息時,隊員就用撿來的木材,在村子空地上生火取暖。夜裏,多數藍天救援隊隊員就住在車裏,有的六七人擠在一頂帳篷裏,更多帳篷讓給當地受災村民住。

西藏日喀則,米瑪次仁送往災區的牛糞。受訪者供圖

千百公里外的牛糞與柴火

1月8日傍晚,米瑪次仁拉着牛糞從德吉村出發時,他那輛藍牌貨車已裝得滿滿當當。

他所在的鄉,這一次捐了7車物資,其中牛糞4車,麪粉和糌粑兩車,還有1車火爐。他開着車從鄉里到區裏時才知道,整個桑珠孜區,那天一共有109車物資要送去受災最重的兩個縣——定日縣、拉孜縣,當地人捐的最多的是牛糞。

震後,在西藏的許多地方,人們都行動起來,把儲存在家中的牛羊糞,一剷剷地裝進編織袋。許多村莊、社區的物資捐獻點,裝滿牛糞的編織袋壘得跟房屋一樣高。

在震中以東300餘公里外的江孜縣東郊村,村民捐了7000餘袋牛糞等燃料;在震中700餘公里外的錯那市覺拉鄉,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各自揹着兩袋牛糞,徒步送去集中捐獻點;在震中以北的那曲市尼瑪縣,有村民冒着雪,把牛糞裝上車,再冒雪送去800餘公里外的災區。

送往災區的,還有500餘公里外山南市、1000餘公里外林芝市的柴火。

相比於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樹木資源多,人們可以燒柴取暖。於是,在林芝市波密縣扎木鎮,許多居民開着三輪車、農用拖拉機,捐出一車車劈好的木柴。

1月9日凌晨1點,米瑪次仁跟着車隊從桑珠孜區出發了。他的目的地是定日縣。那時,西藏的夜已經很深了,氣溫很低,但通往災區的路上車水馬龍,那是米瑪次仁從未見過的忙碌。

許多開往災區的車,都滿載着物資,懸掛着“抗震救災”的紅色橫幅,有的來自山南市,有的來自拉薩市。“感覺西藏7個市、區的全來了。”米瑪次仁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動。由於去往災區的車太多,車隊的行進速度只有約60km/h。

直到1月9日凌晨6點多,米瑪次仁運送的牛糞才抵達定日縣。

這天上午,他得到通知,牛糞要送去曲洛鄉,那是震中受災最重的鄉鎮之一。通往曲洛鄉的路在地震中受損,車子有些顛簸,米瑪次仁開得很謹慎。

這輛滿載牛糞的車,不過是通過災區路上毫不起眼的一輛。1月9日那天,原本在藏南拍攝紀錄片的旅行博主曾嘉懿打算去災區看看,在前往定日縣長所鄉的路上,她被一排排壯觀的車隊震撼到,她也發現,許多車子拉的是牛糞和柴火。

“此刻,你根本不能用經濟價值去衡量。”曾嘉懿說,她心裏酸澀又感動。儘管她知道,牛糞是當地的燃料,但她疑惑,震後對牛糞的需求如此迫切嗎?當她前往震中的臨時安置點才發現,“這牛糞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是許多遠離日喀則災區的人,不熟悉的藏南牧區生活。在網絡上,一些人第一次見到,送往災區的不只是方便麪、礦泉水、帳篷、棉被。一位網友評論道,“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雪中送炭’”。

米瑪次仁把牛糞送到曲洛鄉的村子裏時,許多村民都來幫忙卸貨。在災區,連一些村民也沒想到,災後連牛糞都能夠收到。有人對他說,辛苦了,有人請他喫糌粑。“我不辛苦,”米瑪次仁答道,“你們受災了”。

西藏定日,受災村莊的空地上堆着許多捐來的牛糞。楊健/攝

在安置點的餘震中開始新生活

通常,快過年的這段時間,是西藏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米瑪次仁告訴記者,這段時間牧民清閒,白天就去山上放牧,晚上在家烤爐子、看電視,許多外出務工的人也回家了,一些村民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辦喜事,這本該是一段喜慶熱鬧的日子。

但這個從300餘公里外趕來的年輕人看到,如今的村子是一片廢墟,許多房子倒塌了,或出現裂縫,比他在網絡視頻裏看到的場景殘酷多了。他有些心酸,眼眶溼了。他有時候就想,這個冬天,這裏的人要怎麼過,“我們的牛糞怎麼夠呢”。

1月9日,在西藏定日6.8級地震抗震救災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日喀則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地震災區位於高原高寒地區,禦寒保暖是受災民衆的基本需求。

“在各級各界的支持下,我們向安置民衆發放了棉被、毛毯、棉衣棉褲、棉鞋等保暖物資25萬餘件,還配備了火爐、取暖器、電熱毯、牛糞等取暖設施和燃料,確保民衆有火烤、穿得暖、能禦寒。”日喀則市相關負責人說。

那時,已是震後第三天,抗震救災工作已轉入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階段。米瑪次仁留意到,村子裏搭了許多藍色的救災帳篷,有人在給牛羊喂草,有老人在帳篷裏唸經,一些孩子在帳篷外轉悠玩耍,還有前來支援的人正分發物資。

巴桑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的喫住已基本安頓好了,他們村也收到了整車整車捐來的牛糞,每戶人家一天可以領到3袋,這幾天夠用,後續可能不夠用。

曾嘉懿也是震後第三天到災區的。在長所鄉一個村子裏,她只看到一羣犛牛在村巷上游蕩,村中沒人,安靜極了,四處是斷壁殘垣。受災村民都轉移到了臨時安置點。一個身在安置點的小女孩對她說:“我們的作業全部都壓在了家裏,寫完的作業都廢了。”

在臨時安置點,帳篷裏擺着新發的牀、桌、被褥、米、面、油,帳篷外放着新發的火爐。不遠處的空地上,堆放着從震區外送來的牛糞、木柴、煤炭。衛生巾、兒童紙尿褲等物資也陸陸續續到了。曾嘉懿看到,村民們已能領到新鮮的牛肉、豬肉。

在一些村莊,牧民們像往常一樣,喝上了酥油茶,喫上了糌粑。一些孩子收到了老師發到家長手機上的寒假作業,也收到了新的紙與筆。一些村民還收到了災前網購物品的快遞。一些鄉鎮的超市也開始重新營業,只不過換了個地方。

根據日喀則官方信息,這次地震波及西藏定日、拉孜、薩迦、薩嘎、定結5個縣26個鄉鎮206個村(社區),震後共設置安置點224個,安置4.75萬人,道路、電力、通信已恢復。

現在,村子裏中斷的生活,正在臨時安置點的帳篷內外重新開始。

儘管如此,震後的這幾天,許多人都說,餘震不斷,睡不好覺,一些小朋友對地震仍心有餘悸。這幾天,巴桑最多一天只能睡5個小時,餘震太多,“像習慣了一樣”。

根據西藏自治區地震局的信息,截至9日15時,日喀則市定日縣“1·07”地震共計監測到餘震1211次,其中3.0級及以上餘震33次。1月13日20時58分,當地發生了一場5.0級地震,那是截至目前最大的餘震。

“曾經多麼美好的家鄉,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給打破成這樣了。”餘震後情緒有些崩潰的巴桑說,“希望不要再有餘震了”。

巴桑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定日縣措果鄉,許多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青稞、養牛羊。

在當地,青稞沒受到地震的影響,但一些牛羊在震後死了。巴桑一家七口人,平時主要靠他在日喀則帶珠峯旅行團賺錢養家,地震後,他從日喀則市迅速趕回村子,發現房子塌了。

“努力了這麼多年,一下子都沒有了。”巴桑說,他一度感到“天塌了”,難以接受,後來又想想,“人平安就沒事”“國家會蓋房子”。只是現在天寒地凍,還沒辦法開工建房。巴桑估計,他們至少要在臨時安置點住上半年。

那天,在長所鄉,一個女孩兒告訴曾嘉懿,她的父母擔心餘震的發生,想送她去拉薩的親戚家,那是她以前一直想去玩的地方,但現在小女孩並不想去。“父母在村子裏可能會有危險,現在沒心情去拉薩。”

離開災區的路上,曾嘉懿看到,有貨車拉着活動板房、預製房正運往受災村莊。“他們在帳篷裏不會住太久了。”

1月9日,災區的第一批活動板房已在長所鄉森嘎村安置點開始搭建。天氣預報說,冷空氣要南下了,又要降溫,震區可能有降雪。曲洛鄉、措果鄉等震區的受災村民,也在隨後幾日陸續搬離帳篷,住進活動板房,板房裏有牀,有電,還有暖爐,有時溫度能達到20℃。

米瑪次仁離開曲洛鄉之前,災區的村民往他的駕駛室裏,塞了許多水和食物。返程路上,餘震不斷,手機還在不停地響起警報聲,有時他能夠感受到車子一邊跑一邊搖晃,但路上,開往災區的車依舊源源不斷。

米瑪次仁心想,“這個冬天(他們)可以暖和過了。”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