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巧借DeepSeek東風

由 鈦媒體APP 發佈於 熱點

'25-02-17

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距離DeepSeek爆火已過去一個月,由這家初創企業所造成的衝擊還在蔓延,特別是以BAT和字節爲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大廠,正在深度擁抱DeepSeek的「朋友圈」。

除了將自身的雲業務綁定DeepSeek外,在競爭更爲激烈的應用側,大廠們一改以往的防守姿態,在主陣地中接入DeepSeek顯得頗爲積極。

近日,微信被曝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 R1模型後的「AI搜索」新功能,百度也在同日迅速宣佈將在搜索業務中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

微信作爲騰訊的社交生態基本盤,搜索作爲百度的核心業務,這也意味着,DeepSeek正深入大廠們的業務腹地,帶來新一輪的AI重構。

不過,積極擁抱只是「面子」,實現應用的規模化落地纔是「裏子」。2025年,圍繞算力和模型,新的算法和架構等技術創新將推動大模型成本長期下降,大模型的應用落地更爲關鍵。硅谷投資人張璐表示:“大家的關注點逐漸從AI模型的快速增長轉向了實際應用——即AI技術如何迅速落地,並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

換言之,DeepSeek更像是大廠們在開年借勢打出的一張最好的明牌,它們都想借DeepSeek東風,抓緊再贏一次。

騰訊、百度都在圖「新人設」

面對「鯰魚」DeepSeek,中國互聯網大廠中熱議度最盛的、主動性最強的有兩個:百度和騰訊。

百度在DeepSeek發佈後,不僅宣佈放棄閉源路線和文心一言全面免費,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更是在2025迪拜世界政府高峯峯會上側面回應DeepSeek的爆火:“創新是不能被計劃的。你不知道創新何時何地到來,你所能做的是,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面對DeepSeek如此主動的態度,百度顯然是借DeepSeek在用戶和開發者端率先塑造「一邊開源、一邊免費」心智,用新人設爲自己增加籌碼。

而騰訊在AI佈局上求穩,特別是微信的「AI化」一向秉持了張小龍的剋制,但此次在DeepSeek R1發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微信便迅速整合和打通內部應用,在較爲封閉的生態裏建立了新AI搜索入口,這和微信過去緩慢的功能更新相比,十分罕見。

但事實上,在微信接入DeepSeek前,早在2月1日開始,騰訊就開始將其運用到to B、to C等應用上,如知識庫產品ima、騰訊元寶等,一位行業人士評價:“微信+Deepseek,儘管目前還在灰測,但已經反映出騰訊態度的轉變。”

騰訊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此前也在2024年年會上對騰訊AI探索做出了預告,騰訊一方面會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算力的儲備,另一方面,包括微信、QQ、輸入法、瀏覽器等產品也都將推出AI智能體,遊戲、微信讀書、騰訊視頻等產品也將基於混元做更多AI探索。

DeepSeek是面子,「應用規模化落地」是裏子

在「接不接DeepSeek」這一問題上,比起粗暴地認爲這是大廠面對競爭時的「防禦性動作」大廠想要借DeepSeek東風,推動大模型應用的規模化落地纔是這一問題的「裏子」。

Andreessen Horowitz的聯合創始人Marc Andreessen在談到DeepSeek帶來的格局變化時提到:在一個時間點上的贏家和輸家來說,贏家是所有的用戶,輸家則是擁有專有模型的公司。

而百度、騰訊均集體嘗試將DeepSeek模型能力接入其腹地,是因爲看到了更好的模型能力和自身產品結合所帶來的應用規模化的可能——在C端,更好的模型、更低的價格、更友好的交互形式和使用體驗,最直接的帶來更多的用戶規模和活躍度,間接提升用戶付費意願和轉化機會;而在本來就強付費、重ROI的B端,模型能力提升帶動token用量提升,一位雲廠商銷售提到,受益於DeepSeek的「算力平權效應」,拉動開年以來的諮詢熱。

不過,對大廠而言,雲業務重資本開支、重規模,此前互聯網雲廠商也曾掀起多輪價格戰,此輪借DeepSeek也是以低成本API,卷服務、卷價格,不會改變過去雲廠商的MaaS模式。

因此,比起B端DeepSeek所帶來的影響,更激烈的戰場或許還是在C端。

自去年起,以內部賽馬或外部投資的方式,大廠一直在尋找AI時代的「超級應用」,這之中,字節的豆包、百度的文庫、阿里的夸克等,都是已經浮出水面的AI產品,但DeepSeek在C端的增速還是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據AI產品榜截至今年1月的數據,目前國內AI產品躋身「千萬月活俱樂部」分別爲:豆包(7861萬MAU)、DeepSeek (3370萬MAU)、Kimi(1943萬 MAU)、文小言(1305萬MAU),也就是說DeepSeek以20天時間完成了大廠一年多的KPI。

據「虎嗅」報道,DeepSeek也在倒逼阿里「AI to C」的整體進度加速,相關人士提到,DeepSeek在C端市場的火爆,讓夸克團隊感受到希望和焦慮並存,一方面,意識到「AI to C遠未終局」,但另一方面,圍繞C端用戶的爭奪在加劇。

在字節最新的全員會上,字節CEO梁汝波也提到,2025年在AI上會重點關注加強規模效應, AI產品應該越多人用越好用,“現在豆包上這個特點還不明確。”梁汝波說。

從C端應用的趨勢來看,Agent將會是大廠競爭的關鍵陣地,先不用說已經將Agent視爲應用最佳形態的百度,從微信落地DeepSeek的基本形態來看,或就藏着微信Agent的野心——借微信入口和生態,以及騰訊ima知識庫等其他產品,串聯內容、服務和搜索,讓微信Agent成爲個人或企業工作流中的「新原子組件」。而AI Agent等將是夸克在2025年發力的關鍵方向。

可以說,2025,應用的規模化落地,特別是Agent,將會是大廠們的主要發力方向。

到了比拼創新效率的時刻了

王小川曾評價此輪大模型競逐:“大創新靠小廠,小創新靠大廠”,但不管創新顛覆與否,人們容易忽略的一點是,有效創新既依靠技術的理想主義或某些運氣,但也是一門效率的學問,這一點在DeepSeek身上已經凸顯,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也曾預測:

“2025,我們正在進行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新型計算效率遊戲。”

這也意味着,大廠們在人才、產品和組織形態上,也都會從過去的大開大合轉向關注效率和結果,用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務實的浪漫」。

「創新的效率」主要體現爲目標精簡、模式精簡和組織精簡上。

在目標精簡上,大廠一方面會關注C端的業務收入和利潤,內部賽馬還會繼續,「光子星球」曾披露百度2025年的OKR,李彥宏對文心一言的收入、利潤有明確要求,而且對API調用有具體規模要求。另一方面,在衡量C端的用戶指標上,除了用戶增長外,留存、AI滲透率、付費規模等會成爲新的關注重點。

在模式精簡上,DeepSeek讓大廠集體反思過去「大力出奇跡」堆疊資源的模式,大廠開始迴歸到第一性原理思考「好產品該越多人用越好用」,看到產品背後用戶的「真需求」。從這一點來說,2025,大廠在C端仍在軟硬件展開更多的探索,會更加註重對入口和交互價值的搶佔——在硬件端,通過雲、端、邊模型協同的方式,在手機、眼鏡等尋找機會,蘋果和阿里的合作已讓2025的AI手機競逐多了新看點;在軟件側,重點關注多模態、Agent、AI編程等領域的進展。

而在組織精簡上,告別炫技式研發,擁抱高效創新成爲大廠的新共識,例如夸克內部對「簡潔、高效、直接」有明確要求,百度的OKR中也多次提到年輕化與組織協同。

不過,崇尚效率是一回事,具體落地又是另一回事,大廠總是知易行難,但又想借AI實現重估,如何在相同的應用規模化共識中,抓住DeepSeek所帶來的窗口機遇,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廠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參考資料:

1、虎嗅:阿里藏了一張底牌

2、光子星球:2025年百度OKR更新:降本增效、KPI化、鼓勵賽馬

3、晚點:字節全員會:重提“務實的浪漫”,要做能發明新技術的科技公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