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3.tdhots.com/imgv3/c4a7c4f8a7c4b2i3/837117398084543786.jpeg)
□陳之琪(中國人民大學)
央視開年大劇《六姊妹》號稱一部圍繞何家六朵金花的家庭年代劇,可以說力圖集家庭關係、鄰里相處、個人命運乃至時代變革於一體呈現。然而這部宣發浩大、陣容強勁、背景堅挺的大劇,無論是鏡頭呈現、演員演繹,還是劇作內涵,都讓人如飲白水般寡淡無味。
雖然這部劇還未播完,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還沒結束,但已播劇集中翻來覆去“複製黏貼”的劇情表現已經讓人心生倦怠。具體來說,《六姊妹》十分賣力去拼演員、拼情節、拼賽道卻又各種“力竭”,看得令人心累。
拼演員:各司其職,貌合神離
一部年代劇跨越三代人成長,演員必須對角色年齡、心態變化有敏感的揣摩和細膩的呈現,劇組找了梅婷、陸毅、鄔君梅、高露、吳倩等實力派演員呈現角色,估計就是出於這樣的考量。
演技有保障,弊端就是網友吐槽“演員實際年齡和劇中年齡的差異太大”“一家人圍桌喫飯加起來一千多歲”。確實有很多老戲骨演員能做到“克服年齡觀感”——比如《我是刑警》裏從大學生演到老局長的於和偉(秦川)——但從《六姊妹》的表現來看,劇方似乎以爲光憑演員演技就能彌合年齡感的鴻溝,這種也未免太幼稚了些。
一般年齡跨度大的劇,主角從小演到老的就那麼一個,但人家身邊角色都是“正常長”的,觀衆還能理解接受,但這樣一部時間跨越極大的劇,又是六個姐妹加上攏共九個姐妹夫的巨大羣像劇,各個實力派演員站一個屋裏,演員彼此的氣場氣質根本不融合、甚至相互衝突,怎麼可能搭調?
儘管劇中對角色孩童、少年、青年、成年幾個年齡段作出分演員飾演的處理,但對角色更替銜接的重要環節根本沒仔細考量,時間節點選得不合時宜。這就像是幾個演員接力跑完這個角色,跑到最後棒都沒了。
大家都是各司其職、貌合神離,“演完這一趴”就撒手不負責——這個“撒手”在劇中就比如“大老湯”和“湯婆子”突然撒手人寰。湯家與何家的恩怨糾葛本是前期劇情重點,到後期卻憑兩句話冰釋前嫌、最後竟連個鏡頭都不給倆人就接連沒了——虎頭蛇尾的演繹太多,令觀衆看得極不痛快。
拼情節:野心太大,能力有限
但其實再往深了看,演員缺乏張力和完整性的表現並不是演技的鍋——開始追劇也是看中小演員演技靈動——而是劇情設計整個錯位、缺乏合理性。
劇方顯然是按照以小見大、從小家庭變化折射時代變革的目標去努力的,但很可惜野心很大、能力有限。
《六姊妹》小說原著就充滿了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劇版也着力凸顯這點,甚至可以說是在藉由一個個命運多舛的情節來推進無力的劇情。比如何父突然離世、姐妹突然意外懷孕——這種“抓馬”情節幾乎每兩集就要“再端上來一次”,留給劇中人和觀劇者大眼瞪小眼,然後接受事實、變得更堅強;角色繼續生活、觀衆繼續看劇。
很明顯,編劇搞錯了什麼叫做命運跌宕起伏、從無定數,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心電圖、也不是隨機埋雷。真正有節奏的敘事應該是用精心打造的“大情節”帶領觀衆心緒同劇中人共同沉浮,再通過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推動人物成長變化。
可以說,劇方給自己出了一個六姐妹九夫婿的宏大試卷,結果憋不出一篇好文章,只能通過“六姐妹出生、戀愛、結婚/懷孕(不分先後)”等套路流水賬式呈現,通篇毫無重點,把流水賬記完整的能力恐怕都有限,還談什麼通過家庭命運折射時代變革呢?
就劇集過半的表現來看,時代變革實則已經淪爲了徹底的背景板和細枝末節,幾塊豬油渣、野菜餅,老式屋院,嫁妝彩禮……確實勾起回憶,也就如此而已。
筆者還關注到,宣發竟還以流水賬劇情爲“特色”,隨劇集播出設計了“何家大事件”海報,真是令人感到無奈和諷刺。《六姊妹》劇方需要認識到一個客觀道理:把大象裝冰箱攏共分三步,但該如何塞進冰箱,關上門?
拼賽道:複製爆款?買櫝還珠
最近幾年,家庭羣像劇這個賽道確實很熱,收視口碑雙贏者不少。像此前“小火一把”的電視劇《小巷人家》同樣是講述了過去年代兩家人隨時代的變化,還收到不少觀衆好評。或許正是有“珠玉在前”,《六姊妹》也希望復刻這樣的爆款套路。
家庭、羣像、年代,這一組關鍵詞爲何能在當下越來越火、熱度不減?因爲講述家庭中的家長裏短,無論是誰都能有所體會;因爲刻畫着家庭裏不同的角色成長及其心態變化,所以無論老中青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因爲年代雖然過去但生活回憶不忘,所以鏡頭呈現的特殊時代象徵讓觀衆有親暱感……
然而這些“能火”的關鍵詞放到《六姊妹》裏,都喪失了靈魂而空有其外殼——演員的力氣都使到趕劇情去了,呈現出來的就是家庭成員間情感聯繫莫名其妙、一羣人分分合合與個人成長路徑毫不相干,年代推演全憑劇中鏡頭突然拉全景並大寫年份。
應當說,《六姊妹》題材是很好的,也有很多經過影視改編能更出彩的地方,但影視化改編爲佔滿三個“能火”的關鍵詞放棄了對劇情詳略、鏡頭演繹的具體考量,一心只想復刻爆款。
然而,“復刻”也要分清具體情況。很多“爆款”之所以能夠“複製黏貼”直接平移過來,大多都是因爲劇情設計簡單、人物邏輯單一,比如現在網絡微短劇,突出一個“短平快”,觀衆看的也就是一個兩三分鐘的鏡頭體量,圖一個“爽勁兒”。
但這種復刻套路,怎能直接照搬到劇方“野心勃勃”想打造的“家庭-羣像-年代大劇”?同題材電視劇集之所以魅力獨特、讓觀衆能反覆“咂摸”,就在於幸福與不幸的家庭都各有不同、細膩之處動人心絃,那麼《六姊妹》的流水線敘事又爲哪般?
事實表明,劇方似乎只有做短劇的視角和能力,並沒有通過“大體量”去把故事講得深、能反覆琢磨的功底和實力。這也就導致劇集在短視頻平臺有很多出彩的剪輯切片引人關注,但等觀衆看到正劇卻紛紛表示失望甚至憤怒吐槽。如此粗暴處理了“家庭-羣像-年代”的寶貴課題,實在是買櫝還珠,令人感到失望、可惜。
總的來說,《六姊妹》的表現是很不盡人意的,這樣流水賬式的劇情講述、缺乏內核張力的人物表現、對時代環境的片面理解,或許不只會讓廣大觀衆期待落空,劇方對過去年代溫馨回憶的錯誤解讀與空洞表達,同樣辜負了很多人對當年物、事、人的感悟。
家庭、人羣、年代,這些關鍵詞的內涵仍然很豐富、很多面,還有很多可探討、可演繹的。只是萬望各位專業人士能夠先做足功課、深明其中要義,再作藝術呈現和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