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斌 李博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形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電影中走進現實生活。
近日,“天工”人形機器人展現了其卓越的運動能力,能輕鬆登上百級臺階,行走奔跑時速更是提升至每小時12公里。同時,其他人形機器人也紛紛進入製造工廠“實習”,預示着這一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
目前市場上的人形機器人究竟什麼樣?它們主要在哪些行業發揮作用?距離“人機難辨”的完全擬真機器人,還有多遠?
種類繁多,價格跨度大
電商平臺上搜索“人形機器人”一詞,已經能找到琳琅滿目的機器人產品。人形機器人的類型豐富多樣,價格區間也極爲廣泛,從千元左右的玩具類機器人到數十萬元的專業級機器人,應有盡有。
例如,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機器人,這款身高一米八的機器人能夠跑步、單腳跳以及360度旋轉跳,在2025年春晚舞臺上大放異彩。它在京東平臺上的定價約爲65萬元,消費者也可通過聯繫宇樹官網銷售人員進行預訂。
優必選的Walker X人形機器人則適用於家庭服務、教育科研等領域,價格同樣高達數十萬元。而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預計售價也在2萬美元左右。
當然,市場上也不乏一些初級階段的產品,它們以滿足簡單的娛樂和教育需求爲主。
如樹莓派AI視覺大模型人形機器人5699元,優必選的悟空AI智能機器人則售價2999元。儘管這些產品與人們理想中的高度智能化、多功能化人形機器人還有一定差距,但無疑爲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田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指出,人形機器人價格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傳感器的數量、承重能力以及算法的智能程度。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機器人的性能和應用範圍。
人形機器人滲透多個行業
人形機器人憑藉其高通用適配能力,已在多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機器人的買家都是誰?
人工智能專家、和耘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工程師宋曉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機器人可以分爲工業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兩大類。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汽車生產線上的機械臂。而人形機器人則更加強調通用適配能力,因此其應用範圍更爲廣泛。
在教育領域,人形機器人可用於教學輔助、特殊教育支持以及技能培訓等。通過互動教學,它們能夠幫助孩子們學習外語、編程等知識。例如,優必選的Alpha Ebot機器人不僅能歌善舞,還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並陪伴孩子成長。
服務行業也是人形機器人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餐廳、商場、酒店等場所紛紛引入人形機器人作爲“接待員”或“服務員”,幫助客人點餐、送餐以及進行簡單的清潔工作。此外,人形機器人在醫療服務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工程師在訓練人形機器人採集信息。(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在工業製造行業中,人形機器人能夠進行生產製造、質量檢測以及物料搬運等工作。優必選推出的Walker S機器人就能夠將員工從危險、重複且價值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人形機器人還在不斷向家庭服務場景滲透。它們可以根據家庭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如陪伴老人、輔助上廁所、協助喫飯以及打掃房間、做飯等。
宋曉帆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意味着其通用適配度高。人形機器人的“人”不僅指其外形像人,更是指其通用適配能力和勞動能力像人。因此,機器人形態並非關鍵,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種形態的機器人結構,像哪吒一樣“三頭六臂,腳踩風火輪”也不無可能。研發與生產將更聚焦於提高機器人的生產力以及爲人類提供更多服務,而不會過於單純追求與人相似的外形。
何時實現“人機難辨”?
儘管人形機器人在外形和功能上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何時才能真正實現“人機難辨”?
宋曉帆指出,人形機器人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構成。硬件包括動力驅動系統、關節、材料以及傳感器等關鍵部分。不同技術的突破將促進人形機器人不同部位的升級,使它們更像人類。要實現“人機難辨”的機器人形式,主要是在動力驅動環節,從現有的電氣化驅動的機器人結構發展到人工肌肉等仿生技術驅動的機器人結構,再配合類皮膚質感上材料領域的技術突破,讓機器人皮膚看起來完全如真人一般自然,並獲得真實的觸感。
2022年日本已經利用人類皮膚的細胞研製出了一種擁有“活體皮膚”的機器手指,這種手指既能防水又能自愈傷口,標誌着仿生技術的再次升級。
除了皮膚質感外,關節活動也要像人類一樣靈活自如。這涉及動力驅動系統的升級以及關節連接裝置的改進。2月21日,波蘭發佈的世界上首個雙足肌肉骨骼機器人在這方面實現了一定進步。它不同於以往的齒輪驅動關節方式,而是裝置了被稱爲“人工肌肉”的纖維結構化學物質。通過在特定位置給予“人工肌肉”特定電流刺激其彈性收縮,從而實現關節活動。

△人形機器人書寫福字。(資料圖)中新社發 熊然 攝
然而,目前中國的動力驅動和關節連接裝置仍然依靠傳統的電驅動方式,尚未達到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在這方面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發。
在軟件方面,人形機器人主要包括運動控制單元“小腦”和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大腦”。與他國技術相比,中國在這兩方面沒有明顯短板,甚至在運動控制方面還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芯片問題仍是需要繼續加大努力的方向。
關於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中國信通院在2024年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將其劃分爲五個層級。報告預測到2028年人形機器人將具備穩定地走、跑、跳功能和初步的交互能力;到2035年能執行結構化任務;到2040年在特定場景下能夠完成大部分非結構化任務並具備一定的泛化能力;到2045年能夠擴大到多個場景;而到2045年後人形機器人將實現真正的具身智能,通過簡單的學習即可完成各類任務。
那麼,真正能滿足多項需求的機器人何時才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呢?
宋曉帆預計,綜合考慮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科技發展的規律,預計將需要大約10年的時間人形機器人才能基本達到具身智能的階段。
他認爲,下一步新能源汽車廠商因其強大的工業製造生產能力,還有在電控、電驅以及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儲備,因而很有可能成爲未來批量生產機器人的主力軍。而機器人的價格也很可能類比現在的汽車價格,會像現在的汽車一樣根據不同的功能和品牌售價不同,但很快會爲廣大普通用戶所接受。
此外,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結構變化,以及人們對機器人需求的日益增長,都將促使市場向機器人產業傾斜。這將進一步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市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