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大戰三年,給全球都上了一課:之前的實戰經驗,到這都沒用了

由 利刃 發佈於 熱點

'25-02-23

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佈對俄羅斯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到如今已經三週年了,隨着美俄代表團在沙特舉行會談,就包括爲結束俄烏衝突找到方案等四項原則達成了一致,俄烏衝突在2025年結束的概率越來越大。回顧過去的三年,俄烏戰場上的局勢發展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意料,從原本的閃電戰,硬生生打成了混合消耗戰,對兩國都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1. 俄羅斯軍事戰略的演變

1,2022年2月至4月“閃電戰”階段

特別軍事行動剛發起的時候,俄羅斯很明顯是輕敵了,對烏克蘭產生了嚴重的戰略誤判,以爲烏克蘭軍隊還跟2014年一樣,缺少抵抗意志。這種戰略誤判導致俄軍在2022年的一系列失敗,讓俄烏衝突最終成爲一場漫長的消耗戰。

戰爭初期,俄軍的目標是通過快速佔領基輔、推翻烏克蘭親西方政府,迫使烏克蘭接受包括去軍事化、永久中立等政治條件。

戰爭爆發後,俄軍從北部(基輔方向)、東部(哈爾科夫-頓巴斯)、南部(赫爾松-馬裏烏波爾)等多個方向對烏克蘭發起全線突擊,並且不同於德軍在二戰期間的迂迴包抄的閃電戰,俄軍的閃電戰並不是爲了消滅烏軍的有生力量,而是直接繞開烏克蘭大城市與軍事據點,全軍集體向基輔進發,同時依賴空降兵的突襲,試圖完成對烏克蘭政府的斬首行動,趕在西方有所反應前結束特別軍事行動,像2014年出兵佔領克里米亞那樣,將生米煮成熟飯。

但是俄軍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意志與西方情報支援能力,並且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未能癱瘓烏軍的指揮系統與防空系統,讓俄軍在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面臨災難性後果。首先就是俄空降兵對 安東諾夫機場的突襲,遭到了烏軍增援部隊的猛烈反撲,烏克蘭炮兵和空軍猛烈轟炸機場,尤其是跑道,使其失去作用,讓俄後續部隊無法利用 安東諾夫機場對基輔發起進攻。

其次,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大放異彩的“合成營”,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出嚴重的“水土不服”。在敘利亞戰場上,少數合成營利用火力優勢在戰場上快速突進,很少遭遇頑強抵抗,但是敘利亞戰場上過於順利的軍事行動,掩蓋了俄軍合成營嚴重依賴後勤的問題。結果在烏克蘭戰場上,大批合成營同時投入作戰,讓俄軍後勤直接陷入了過載狀態,加之烏軍針對性的對俄軍後勤車隊實施打擊,進一步加劇了後勤補給難題,而合成營裝備多人員少的問題,導致一旦進攻不順,合成營就只能被迫拋棄大量故障裝備,戰鬥力直線下滑。最終的結果就是俄軍初期推進不順後,遺失了大量重武器,甚至有許多完好的重武器被烏軍繳獲,對俄軍士氣造成了嚴重打擊。合成營在烏克蘭戰場上的糟糕表現,導致俄國防部後來取消了合成營的編制。

  1. 收縮戰線與“重點進攻”階段(2022年5月到9月)

在快速佔領基輔、控制烏克蘭全境的戰略意圖失敗後,俄軍被迫撤出基輔方向,轉而開始集中兵力對頓巴斯、烏克蘭南部展開進攻,這樣做的好處是縮短了俄軍的補給線,並且能夠強化對黑海的控制,通過封鎖烏克蘭海岸線,迫使烏克蘭接受俄羅斯開出的政治條件。

在該階段,俄軍放棄了合成營長驅直入的戰術,轉而依靠火炮優勢,對烏克蘭軍隊進行壓制,通過逐步推進的方式一點點啃掉烏軍的堅固據點,在該階段,俄軍的戰術受到一定效果,比如佔領了馬裏烏波爾鋼鐵廠、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雙子城。但是由於烏軍的防禦較爲頑強,因此俄軍未能實現全面控制頓巴斯的目標。

  1. 防禦階段(2022年10月至2023年)

由於對烏軍實力判斷出現嚴重失誤,加之情報不足,俄軍中了烏克蘭的聲東擊西戰術,烏克蘭抓住俄軍兵力空虛,成功實施了大反攻,快速收復伊久姆-庫皮揚斯克樞紐,並利用北約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等遠程武器,打擊第聶伯河西岸俄軍補給線,迫使俄軍大步後撤,烏克蘭成功收復了上千平方公里土地。

烏克蘭在2022年的大反攻,讓俄羅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也堅定了烏克蘭政府打下去的決心,同時也增強了烏克蘭在西方心目中的分量,自此之後,西方加大了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各種主戰坦克、戰鬥機、遠程導彈都開始進入援烏名單。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因爲2022年秋冬季節的潰敗,反而讓俄軍徹底放下了包袱,俄軍在換帥後,轉而採取更務實的防禦戰術,構建多層防禦工事(如“蘇羅維金防線”)。

2023年下半年,裝備大量北約武器的烏克蘭軍隊,再次發動信心滿滿的大反攻後,卻發現俄軍這才準備非常充分,裝備水平大幅提高的烏軍,反而無法有效突破俄軍防線,在付出大量武器裝備與人員損失後,烏軍在2023年的大反攻只能虎頭蛇尾的收場,沒有收復任何有價值的據點。

而俄軍則吸取了前期的經驗教訓,調整空天軍使用方式,更多依賴滑翔制導炸彈等防區外武器,對烏軍目標進行打擊,有效降低了戰損率。

  1. 混合消耗階段

雖然成功守住了烏軍2023年的大反攻,但隨着西方對烏克蘭援助力度的加強,俄軍也沒有能力對烏克蘭發動全面進攻了,核心目標變成了鞏固佔領區,進攻一些烏克蘭必守的佔領據點,消耗烏克蘭的有生力量,通過對烏克蘭工業設施、能源設施的打擊,削弱烏克蘭的戰爭潛力,同時以拖待變,拖垮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意志。

  1. 烏克蘭軍事戰略的演變
  1. 初期防禦與“人民戰爭”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後,烏軍並沒有盲目與俄軍交戰,而是依託各種早就建好的要塞城市,與俄軍進行周旋。並且得益於西方的情報支持,烏克蘭的指揮體系始終能夠保持正常運轉。這點對於烏克蘭成功抵禦俄軍進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爲了增加俄軍推進的難度,烏克蘭甚至向平民發放武器,利用“人民戰爭”來遲滯俄軍的推進速度。而西方援助給烏克蘭的各種單兵反坦克導彈,也對俄軍後勤車隊造成了巨大威脅,讓俄軍原本就脆弱的補給線雪上加霜。

  1. 北約化重組與反攻

戰爭初期,烏克蘭軍隊的裝備依然以前蘇聯遺留的蘇制武器爲主,輔以少量北約單兵武器或火炮。隨着蘇制武器在戰場上的消耗,以及西方援助的陸續到位,烏克蘭軍隊的北約裝備佔比逐漸增大,烏克蘭開始推進軍隊北約標準化,並整合西方僱傭兵與情報資源,有效提升了烏軍的作戰效率。

  1. 戰略欺騙與局部反攻

通過佯攻赫爾松,主攻哈爾科夫,烏克蘭藉助北約的情報支援,抓住了俄軍防守薄弱點,打了俄軍一個措手不及,爲自己贏得了西方更廣泛的支持,烏克蘭有了向西方索要更多援助的底氣,美國之後就在援助F-16戰鬥機的問題上逐漸鬆動了態度,甚至連遠程導彈都提供了。

  1. 戰略僵持與尋求突破

隨着俄軍不再輕敵,加上換帥後調整了戰略,東烏四州公投入俄後,大量義務兵被安排到各個防線上,讓烏軍很難在俄軍正面防線上找到防守薄弱點了。可該階段的烏軍卻犯了輕敵的毛病,2023年烏克蘭軍隊再度發動大反攻,在裝備水平相比2022年有明顯提高後,這次反攻的戰果反而完全不如2022年。在俄軍精心構建的防線面前,烏克蘭精心準備的幾個“北約旅”一頭撞上了鋼板,前線的戰事不順,加劇了烏克蘭與美國在戰略上的分歧,甚至成爲烏軍總指揮扎盧日內被解職的直接導火索。

自此之後,烏軍和俄軍都喪失了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勇氣,雙方開始圍繞少數幾個關鍵據點進行消耗。在正面戰場陷入僵持後,俄烏兩國都開始加強了對後發目標的打擊力度,烏克蘭雖然缺乏遠程導彈,但是依然能夠憑藉神出鬼沒的無人機,對包括莫斯科在內的俄羅斯各大城市發動襲擊,甚至就連距離前線上千公里之外的俄羅斯煉油廠,都曾遭到烏克蘭無人機的攻擊。

而爲了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烏克蘭又發動了對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反攻,控制了相當一部分俄羅斯領土,雖然沒有佔領有價值的佔領據點,但是政治意義卻非常大。烏克蘭以大量精銳消耗在俄羅斯境內爲代價,獲得了與俄羅斯討價還價的機會,也就是澤連斯基前段時間提出的“領土換領土”方案,讓俄羅斯撤離烏克蘭領土,換取烏克蘭軍隊從庫爾斯克地區撤離。但是隨着美俄對話的深入,俄羅斯方面對該計劃沒有任何接受的可能,畢竟俄軍已經在東烏四州已經完全站住了腳跟,烏克蘭軍隊在庫爾斯克州則是孤立無援,俄羅斯逐漸收復庫爾斯克失地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對於烏克蘭來說,能夠與前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打得有來有回,甚至一度佔據優勢,已經是足以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事了。而對於俄羅斯來說,通過俄烏衝突徹底暴露出軍隊裝備體系的不足,比如空天軍缺乏精確制導武器、缺乏反制無人機的手段、後勤嚴重不足。原本在低烈度戰場上積攢出的實戰經驗,到了高強度戰爭中並不好用,甚至還會幫倒忙,在俄烏衝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戰爭初期的俄羅斯合成營,還是2023年的烏克蘭“北約旅”,都是低烈度實戰經驗的受害者。

#俄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