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申公豹比哪吒更讓人心疼?當代打工人的辛酸鏡像

由 逍遙分享 發佈於 熱點

'25-02-23

《哪吒2》票房破百億的狂歡背後,觀衆的情感天平悄然傾斜——那個口吃、隱忍、被命運反覆捶打的申公豹,成了無數人深夜的“嘴替”。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固然熱血,但申公豹的“我捲了五百年仍是個邊角料”,纔是扎進當代社畜心裏的那根刺。

1. 出身即原罪:當“豹子精”撞上系統的銅牆鐵壁

申公豹的困境始於“出身”。他是玉虛宮唯一的妖族弟子,寒窗苦修五百年,卻因血統被永久排除在“十二金仙”的晉升通道外。這像極了現實中的“小鎮做題家”:拼盡全力擠進名校大廠,卻因原生背景被貼上“不夠精英”的標籤,淪爲職場“透明人”。

電影中,申公豹的作息表(凌晨4點起牀修煉,日復一日)被網友戲稱爲“卷王之王日程”,但即便如此努力,他的功勞仍被太乙真人輕鬆截胡。這映射了當下職場的荒誕邏輯:資源傾斜的“天選之子”與“寒門奮鬥者”之間,差的不僅是能力,更是一張隱形的“入場券”。

2. 職場困局:高潛人才的“死循環”

管理學教授趙浩將申公豹比作“被系統PUA的高管人才”——他業務能力吊打太乙真人,卻因組織內卷化淪爲“工具人”。現實中,類似案例比比皆是:某大廠員工曾自嘲“申公豹附體”,連續三年績效A卻因“非嫡系”無緣晉升,最終離職創業,反而年入千萬。

申公豹的“口吃”更是點睛之筆。導演餃子解釋,這是長期壓抑與歧視的副產品。現實中,全球1%的人受口吃困擾,而職場中因此遭遇隱形歧視的案例屢見不鮮(如某程序員因彙報緊張口吃被調離核心項目)。這種“缺陷”非但不是弱點,反而成了社畜共情的符號——誰沒在PPT彙報時舌頭打結過?

3. 家庭重負:一邊當“全村希望”,一邊做“都市螻蟻”

申公豹的悲劇不僅是個人奮鬥的潰敗,更是家族期望的重壓。父親申正道以兒子“入編仙界”爲榮,弟弟視他爲偶像,而他只能咬牙扮演“成功者”,甚至省下仙丹接濟家人。這一幕讓北漂、滬漂們破防:“爸媽以爲我在CBD叱吒風雲,實際我在出租屋啃泡麪”

電影中,申公豹攢了六顆仙丹卻被無量仙翁隨手甩出九千顆的對比,赤裸裸揭露了資源分配的殘酷——普通人攢錢十年買房,富豪一場飯局就能買下整棟樓。這種“參差感”,正是“拼多多式奮鬥”與“繼承者遊戲”的終極碰撞。

4. 道德困境:好人壞人的選擇題,打工人根本沒得選

申公豹的“黑化”並非本性使然。他明知無量仙翁用妖族煉丹傷天害理,卻因家族性命被脅迫而不得不助紂爲虐。這像極了現實中“996福報”與“房貸壓力”下的打工人:“我也不想加班,但孩子的補習班費用誰來付?”

導演用彩蛋埋下伏筆——申公豹最終選擇揭露真相,卻仍被無量仙翁要挾。這種“反抗-鎮壓-再反抗”的循環,恰如普通人面對時的無力感:你以爲能掀翻大山,結果只是被更大的山壓住

《哪吒2》的爆火不僅是技術勝利,更是情緒共振的結果。聯名手辦銷售額破千萬、#心疼申公豹#話題閱讀量超50億,折射出大衆對“努力無效論”的集體焦慮。復旦大學張志安教授指出,申公豹的掙扎暗合了“小微力量”的時代呼聲——普通人需要的不是逆天改命的奇蹟,而是對“努力卻平凡”的寬容

與平凡和解,或許是成年人的第一課

哪吒的成功是神話,申公豹的失敗纔是現實。當觀衆爲申公豹落淚時,哭的不是角色,而是自己——那個加班到凌晨卻不敢發朋友圈的身影,那個在房貸與尊嚴間掙扎的靈魂。電影結尾,申公豹未能逆襲成仙,卻選擇守護家人。這或許暗示了最樸素的真理:接受“我卷不動了”,比“我必須成功”更需要勇氣。

與其說心疼申公豹,不如說我們在心疼那個“不願認命卻又不得不認命”的自己。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光是活着就已拼盡全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