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樑柱”大姐何家麗,通透不爭搶的二姐何家文,爭強好勝的老三何家藝,聰慧機靈的老四何家歡,叛逆的“外姓”老五劉小玲,恃寵而驕的老六何家喜,以及識大體的奶奶和一生都在學習“一碗水如何端平”的母親……“皖淮小城”何家三代女性,已經隨着《六姊妹》今年春節檔的熱播被觀衆如數家珍,深入人心了。如今該劇在CCTV-1黃金檔和騰訊視頻雙平臺收官在即,牽動人心的不止是她們的歸宿,更綿延出觀衆對自身家庭的回望和討論。

溫情敘事:聚焦中國式家庭的情感羈絆
一部合格的春節檔閤家歡大劇,應當能吸引“兩代人”同時觀看。但年輕人天然喜歡靠情緒推動的快節奏反轉,對於《六姊妹》這種以情感維繫觀衆粘性,傳遞親情溫暖和家庭守護力量等樸素價值觀的作品,無疑要承受艱鉅的市場考驗。事實證明,這部大時代和小人物相互交融的平民史,在平淡瑣碎的日常中給人溫潤向上的力量,不迴避苦情和人生的起落,但並不販賣苦難;同時,它呈現多樣的情感關係和婚戀觀,很多在當下看並不過時,且年輕一代也可以更加代入理解父母輩的家庭觀。這些要素穩固了《六姊妹》在春節檔獨當一面的基本盤。

首先,該劇通過透視豐富家庭關係,輸出強烈情感張力。劇集將大量篇幅聚焦於六姊妹之間的感情,既呈現了她們共同成長的親厚,也描繪了充滿雞毛蒜皮的爭執與患難與共的恩情。同時,劇集圍繞家庭延展出多樣的情感關係,如何常勝、劉美心相濡以沫、相互依存的“父母愛情”,何家麗、張建國之間如戰友如知己的夫妻感情,何文氏與家麗濃厚的祖孫情,劉美心與六姊妹的母女情等,還延伸出閨蜜情、鄰里情,織羅着細密複雜的人情關係網。人與人的關係折射現實冷暖,與當下生活不乏同頻共振,極大提升了劇集的可看度。

其次,隨着時間流逝,何家六姊妹逐漸長大成人,戀愛、步入婚姻、經營家庭成爲生活“必修課”。劇中圍繞何常勝與劉美心,以及六姊妹各自的情感狀態,描摹出不同樣貌的婚姻關係,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婚戀觀念,並讓觀衆隨着劇中的歲月變遷感受不同年代人們婚戀觀的變化更迭,對現實中的情感婚戀關係有所觀照和反思。

鮮活羣像:勾勒立體多面的女性成長
女兒多、女婿多的《六姊妹》,塑造鮮活家庭羣像是其一大獨特之處。

劇中,何文氏溫厚寬容,是何家這個大家族的主心骨,也是家人相處的粘合劑;劉美心與直爽質樸的何常勝相濡以沫多年,丈夫去世又獨自拉扯六個女兒各自擁有小家庭,她有善良肯喫苦的一面,也有依賴性和自我的一面;大姐何家麗堅強樂觀、心思細膩,是姊妹六人中的頂樑柱;爲人通透的二姐何家文一心求安穩,卻飽經風浪;爭強好勝的老三何家藝相信“生命在於折騰”,得勢時張揚,但爲人仗義,落難時也屬她最不嬌氣;性格獨立的老四何家歡頭腦敏銳,是快步走在時代前端的知識女性,唯獨在感情問題上後知後覺,走了不少彎路;恣意率性的老五劉小玲不按常理出牌,忠於自我精神獨立,叛逆的她爲了追求新生活一往無前,親情的缺失終是遺憾;被寵溺長大的老六何家喜,外強中乾,表面光鮮內裏一地雞毛。

跟同類題材相比,《六姊妹》好在雖然角色衆多,但每一個都立體多面,性格、際遇、人情等各方面都有細節交代,通過瑣碎的生活自然流淌出角色弧光。這種頗具女性力量的全新年代劇視角表達,充分展現女性角色如何擔當、對抗、迎接時代洪流,最終成爲家庭真正的”頂樑柱”。

年代質感:搭上舊時光的列車
《六姊妹》讓觀衆津津樂道、沉浸式觀劇的,除了那些平實的家長裏短、喜怒哀樂,還有一家人在風雨中穿過舊時光的真實年代質感。無論是何家在物資相對匱乏的時期的肉票、布票、毛線票,一家人難得能喫到的熬豬油,何常勝上下班騎着的自行車,還是女兒長大後給家裏安裝的電話,都是具有時代符號的“重要元素”,它們足以打破地域和時空限制,讓觀衆搭上“時光列車”,隨着何家人共歷時代變遷。

從何文氏到美心、常勝再到何家六姊妹,一家四代人共同經歷國家社會各個重要時期的變化,“小家”緊繫“大家”。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家的溫度,從《六姊妹》裏,觀衆看到的不止是何家的故事,更是中國幾代人的生活變遷史。正因如此,那些誠意滿滿的細節才更讓觀衆感同身受。

當下,現實主義+平民敘事越來越成爲“國民大劇”的創作主流,但要真正做到兼具年代質感、藝術質感、生活質感實屬不易。《六姊妹》既延續了近年最受市場推崇的的優良基因:如充滿年代感的精良製作、深耕現實又不失浪漫的創作手法、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的強大陣容等等,又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人物關係、敘事結構,厚重感和新鮮感兼備。它如同打開了那本泛黃的家庭相冊,中國社會幾十年來家庭形態、倫理觀念的變化,在每一張家庭羣像中訴說着人生況味,書寫着一個大寫的“家”。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劉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