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頭條平臺,抄襲搬運必究!這是熊貓貝貝的第3240篇原創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創作和自動生成內容)
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國內養老金的一個最新消息動向:
2025年最新的基本養老金漲幅調整情況,正式公佈了。
7月10日,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正式發佈關於2025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爲2024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爲2024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2%。

圖片來源:見圖
這是很多退休人員最關心的問題。
漲多少?誰能多拿?標準怎麼算?
……種種問題,都成爲最近不少利益關聯的羣體,在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這個消息不是小事,國內基本上主流的官媒和頭部媒體,都在第一時間進行的發佈:

圖片來源:見圖

圖片來源:見圖
很多退休羣體在關心自己到手的養老金變化的同時,其實這個最新的消息,折射出來的一些變化信號,更值得重視。
這篇文章,就將基於對“2025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上調2%”這個最新消息的詳細解讀和梳理,結合國內養老金幾個現實情況,從敬畏常識,尊重規律的角度,深入挖掘養老金這次最新調整所釋放出來的關鍵信號和對應本質,並對後續國內養老金制度的可能變化和走向,進行一次有深度,有態度,有依有據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究。
閱讀提示: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羣體和寫作羣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號已在全網平臺進行了關聯認證和內容實時查重檢測。如有未經明確允許的抄襲搬運情況,必將追究。)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
2025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總體上調2%,具體是一個什麼情況?
7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聯合發佈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整體上調2%。
門道,就在這個2%裏面,這裏展開爲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按照官方的通告,此次國內養老金的調整繼續採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調整辦法,重點是向養老金水平較低羣體傾斜。
可能有讀者看不懂這個原則具體是什麼意思,這裏簡單解釋一下這個政策。
首先要明白這三個原則的含義,
第一種定額調整(陽光普照獎),就是定個金額,退休的大家都漲一樣多;
第二種掛鉤調整(多繳多得獎),這個一般是跟繳費年限、所繳養老金水平掛鉤。簡單來說就是你交的時間越長,之前交的錢越多,養老金上調得就會越多;
第三種適當傾斜(特別關懷獎)。這個公告裏面有說明,就是對於高齡老人,艱苦邊遠地區的老人啊,適當的多漲點。
算筆賬就明白了。
就說隔壁75歲的王大爺,工齡30年,現在一個月拿3000塊。他能漲多少呢?
假設“陽光普照獎”是50塊,工齡每年給3塊(30年就是90塊),養老金水平掛鉤漲20塊,再加上他是高齡老人,“特別關懷獎”拿20塊。
總共是:50 + 90 + 20 + 20 = 180塊。
180塊對於3000塊來說,漲幅是6%!遠比那2%高得多。
再看另一位67歲的李阿姨,她工齡25年,現在一個月拿9000塊。
她能漲:50塊(陽光普照)+ 75塊(工齡掛鉤)+ 40塊(養老金水平掛鉤)= 165塊。
165塊對於9000塊來說,漲幅是1.83%,反而還不到2%。
所以該說不說,網上很多人直接按1萬基數得出每個月多拿200,1千塊每個月多拿20,實際上還是不夠理解養老金政策而陷入的誤區。
總的來說,養老金上漲對於退休羣體都是好事,特別是在當下國內無風險資產(就以10年期國債爲例)的平均收益率都基本在2%以下的現實背景下,從2%的漲幅界定來看,是能充分體現國家對於養老保障的態度和力度的,這沒有什麼爭議。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
從對比中挖掘變局信號:怎麼看養老金上漲幅度創下新低對應的國家態度?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隨着近年來國內經濟環境的實際情況和壓力現實變化,持續成爲備受輿論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
中國的養老金是三軌制的,分爲機關事業單位的、企業的、城鄉居民的:

圖片來源:網絡
三軌之間的差距很明顯,城鄉居民的每個月只有二百多,而機關事業單位的有大幾千。
現在機關事業單位的和企業的已經合併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了,這次上調2%的就是這個。
但看一年的漲幅變化沒有意義,要結合過往的數據一起來看。
客觀來說,國內養老金這個漲幅確實降得挺快的,當然也有利於調整分配。
養老金的上漲幅度,其實可以看作是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對於貨幣通脹的一個重要觀察窗口。
從國際數據來看。OECD國家2024年平均養老金增幅約爲2.3%。
日本爲1.9%。德國2.1%。美國1.6%(COLA調整)。
中國本次2%的調整。處於國際平均水平。但我國覆蓋面更廣。總量更大。保障力度持續提升。
近年來,中國國內的養老金漲幅降低已經是共識了,近幾年的漲幅每年都在降,從2015年的10%,降到2020年的5%,然後是4.5%、4%、3.8%,2024年是3%,最後是今年的2%:

圖片來源:網絡
關鍵就在這個2%的漲幅,客觀來說,是很有魄力的。
這個2%的調整幅度是和國內經濟實際情況直接掛鉤的,基本上每年的調整幅度是要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也就是加粗的藍線在黑線下方: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對應到個體,行業,城市的不同,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感覺,但是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均衡調節手段。
漲幅只有2%並不意味着真的只有2%,因爲具體怎麼漲是地方來定的,2%只是中央定的總體的調整幅度。
每年的實際漲幅基本上和調整幅度一致,但2015-2018年的增速明顯高於調整幅度,也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圖片來源:WIND
從這個最新的2%來看,國家結合經濟現實情況,針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調整的意圖和態度,非常清晰。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
趨勢討論:從養老金增長率的變化出發,接下來,該怎麼看?
結合當下國內經濟的現實情況來看,其實趨勢面的判斷並不困難:
一方面地方的賣地收入少了很多,另一個方面中央也一直在強調“過緊日子”,養老金漲幅越來越慢是很明確的趨勢了。
說實話,中國最近這幾年的養老金漲幅,確實有點踩剎車的意思。
2015年之前都是10%的漲幅,到了2019年還能漲5%,2025年就只剩2%了。
一句話,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前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大河有水小河滿,養老金自然漲得快。
現在經濟踩着剎車,哪兒都需要錢,養老金待遇就別想着能夠走出獨立的行情了。
過去漲得多,很多問題就被蓋住了。
現在漲得少了,甚至未來可能不漲了,那些關於“公平”的裂痕,就藏不住了。
最大的裂痕是什麼?直接一點,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到了不能忽視影響的程度了:
的養老金池子,現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就是領錢的人越來越多,交錢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
這和我們的人口結構息息相關。
我國62年出生人口2464萬,一直到75年的2108萬,這是第一波大的中式嬰兒潮;
76到80年稍低,但基本也在1800萬;
81年重回2000萬,一直到97年。其中87到89年都在2400萬左右;
62年以後的生育高峯意味着,如果按60歲退休,意味着從2022年開始,每年都會有2000萬以上的人口退休,而每年現在去世(退出退休)的人口大概是1000萬。
也就是每年中國的退休人口新增是1000萬,一直得持續10年以上。
當然,這個老齡化加速度其實未來這10年最高,而在未來會慢慢降低,也不是因爲退休的人少了,而是去世的人變多了,當人口負增長達到頂峯,就老齡化的加速度也就觸頂。
但也不要想着加速度觸頂就沒事了,這意味中國這個國家,正式抵達了深度老齡化的高原。
從之前國家發佈的人口統計數字已經明顯地看出這一趨勢。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人口最多的年齡段在46~59歲之間,有約3.5億人,其中5千多萬女性已經退休。

圖片來源:網絡
這相當於未來15年內將有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人員步入老年人行列。
而同時期,每年進入勞動力行列的人口卻要減少約100萬。

數據:國家統計局
人口老齡化疊加少子化的雙重困境,這一增一減之間,將給養老金的餘額帶來極大的壓力。
中國社科院19年4月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20-2050》,該報告指出,
在19年,在不考慮中央調劑的前提下,已經有16個省份出現養老金當期收不抵支;
而如果在不考慮財政補貼的情況下,養老金結餘將在27年達到峯值,約6.99萬億元;
隨後迅速下降,約在35年耗盡結餘。

圖片來源:網絡
在19年已是2.6個勞動力供養一個離退休人員;按現在的生育率,2050年時大概1.7個勞動力養1個老人。
千萬別覺得2035年很遠,今年離2035年和2013年是一樣的。
這還是在七普以前所做的估算。
要知道,七普得到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要比以往的認識要嚴峻得多。
儘管類似數據未再繼續披露,但一定是更加不樂觀的。
總的來說,就是制度設計跟不上經濟現實變化的節奏了。
所以,進行相應的調整,是必然的結果。
延遲退休,以及加強督促企業履行五險一金的義務,已經走在了前面,而後續,養老金年度整張進一步收窄是必然的:不遠的未來,可能就只有1%的水平了,和存款利率差不多,養老金的池子靠利息就可以覆蓋每年的漲幅了。
新的平衡沒有實現以前,養老金漲幅只會越來越少。
這和個體意願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就是經濟規律決定的必然趨勢。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後:
基於對2025年國內養老金髮放的這個最新調整動向梳理和討論,能得出哪些結論和啓發?
事情,就是這麼一個事情,對應的邏輯和趨勢,該說的也說到位了,文章最後,分享幾點個人的思考和觀點,不一定對,權當拋磚引玉,供大家進行一個討論和參考就好:
- 首先來說,養老金增幅對應的數值,要看作是對國內經濟體感和貨幣增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從這個邏輯出發,那麼對於國內經濟環境的緊縮現實,就應該有進一步的體會和認知了吧?
- 其次,雖然2025年養老金只上漲2%,對於退休人員都是好事,對於當下還在上班工作的所有人,可能就不是現實意義上的好事了。
養老金上漲,從經濟維度的邏輯,直接意味着當下工作羣體的社保基數又要上調,拿到手的工資又得少一些。
從這個維度來看,國內社保和養老的這套制度(現收現付),隨着人口結構的進一步變化,大概率後續是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度調整的。
任何經濟模式,一旦入不敷出,不進行改革調整,就勢必無法持續存在的。
- 然後,對於當下依然身處工作崗位的羣體而言,對於未來國內養老這件事,不是需要,而是必然應該有所思路和認知上的調整了。
如果沒有體制身份,沒有國資背景,那麼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個體和家庭而言,未來的養老,想要不降低生活品質,那麼必然需要在年輕的時候爲自己進行規劃和儲備。
這個觀點就不多展開了,任何時代,等靠要的懶惰思維都是要被現實捶打教育以後纔會改變的。
- 最後一點,2025年的養老金漲幅,是2005年以來漲幅最低的一年。
但是按趨勢預計2025年的漲幅不會是最低那年。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中的社保和就業支出從2018年約2.7萬億元,增至2023年約3.9萬億元,五年間增加約1.2萬億元。
其中行政事業單位養老支出增加了6400億元。
說白了,就是那大約10%的體制內羣體,他們拿走了財政補貼的大頭,甚至超過了一半。
這裏說的可不是資金池裏攢下的錢怎麼分,而是實實在在的財政補貼。
老百姓其實也不奢望基本養老金資金池分配能有多公平,但至少在用稅收來支撐的補貼部分,總得講究個公平合理吧。
二次分配還能加劇財富結構扭曲的,這可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制度現實。
這個現實,是值得國家層面去重視和進行調整的一個課題了,有些東西,是不能用“時間換空間”來解決,甚至緩和的。
以上,就是對2025年最新公佈的年度養老金最新調整動向,進行的一次專題梳理和分析討論內容,和各位頭條的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爲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頭條賬號@熊貓貝貝小可愛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