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空聲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馬遠良院士逝世

由 澎湃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12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領域傑出的科學家與教育家,航空聲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遠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11日12時14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7歲。

西北工業大學發佈的訃告介紹,馬遠良,1938年7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隆昌市,196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曾在原哈軍工水聲專業插班學習。曾任西北工業大學聲學工程研究所所長、航海工程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遠良畢生致力於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創建了我國水中兵器學科第一個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是水中兵器領域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培養了我國水中兵器學科第一位博士,在水聲工程和水中兵器學科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140餘人。馬遠良先生主持完成我國三代四型航空吊放聲吶研製並列裝部隊,開創了我國自適應寬帶有源噪聲控制、任意結構形狀聲吶體積陣波束設計、水下超指向性陣列信號處理、海上超視距波導傳輸等研究方向,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授權專利60餘項,出版專著5部,爲促進我國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領域的教育與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馬遠良先生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各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訃告指出,馬遠良一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深受學界敬仰。他的逝世是西北工業大學的巨大損失,也是我國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領域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馬遠良先生!

西北工業大學官網刊發的《馬遠良:海洋深處的眼睛》一文介紹,1956年,馬遠良被瀘州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選拔爲留學預備生,後因中蘇關係惡化中央停止了當年的留蘇生派遣計劃,遂被保送報考國家急需的“特種專業”——西北工學院“魚雷設計”專業,成爲我國第一屆魚雷專業的學生。1958年初秋,他在工廠勞動期間接到通知,和同年級的七個同學一起,到“哈軍工”插班學習水聲工程專業。那是“哈軍工“海軍工程系第六專科的56—362班,屬軍工第四期。“哈軍工“水聲工程專業是我國創辦最早的水聲專業。創辦初期,從其他專業的二期、三期學員中,抽調了幾位學長改學水聲工程專業。四期則是正規招生的第一個班,馬遠良有幸在那裏接受了很嚴格、很正規的專業教育,和那裏的老師和同學結成了終生的親密友誼。

1961年初完成在“哈軍工”的學業回到西工大,他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工作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完成了全國統編專業教材的編寫,由北京科教出版社出版,次年得到國防科工委的獎勵。爲搞好教學,馬遠良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文獻,且絕大部分是用英文或俄文寫成;推導了許多公式,提高了運用數學的能力;到專業工廠勞動鍛鍊,主動協助工廠完成科研課題。1963年校領導提出在全校選拔一批青年教師進行“重點培養”,馬遠良有幸入選,隨後得到了更多的培養和鍛鍊的機會。

1965年春,在馬遠良27歲的時候,國防科技發展十二年規劃重點科研項目下來了,國家把發展航空聲吶的研究任務下達到西工大。學校和第七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航空聲吶的研究室,他被任命爲主管技術工作的副主任,擔任"352項目”總設計師。馬遠良與同伴們不畏艱難困苦,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於1976年完成研製任務,通過了技術鑑定和國家級設計定型,填補了國防科技一項空白,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這項任務的完成,對我國航空聲吶領域的裝備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78年,馬遠良參加海軍赴法國技術考察團的工作,在佈雷斯特基地登上法國海軍的反潛直升機,參觀他們在比斯開灣進行的航空聲吶搜潛表演。面對國外的先進技術,他暗自下定決心:我們一定要比他們做得更好。考察回國以後,他在同事們的支持下,提出了在已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聲吶性能的創新技術方案,並在1980年初春的海上試驗中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1981至1983年期間,馬遠良去到英國拉夫堡理工大學進修水聲信號處理,合作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北約水聲科技專家。他在那裏廢寢忘食地學習和研究,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完成了四個研究課題,爲回國後的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識積累。

上文提到,回國以後,馬遠良率先開展了水聲信號自適應濾波與參數估計技術的研究,系統地建立了“自適應相干累積”技術,應用於魚雷自導系統研製。發明了任意結構形狀水聽器陣列的方向圖優化設計技術,研製成三維可擴展的正交體積陣,應用於新型航空聲吶並獲得成功。他還與研究生們一起解決了自適應噪聲控制中的若干基礎性難題,建立了一種新的間歇式自適應算法,在國內首次進行了水下噪聲的有源抵消實驗,合作撰寫了國內第一部該領域的專著《自適應有源噪聲控制:原理、算法及實現》,該書是國際上該領域的第二部專著,對於促進我國該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90年代以後,馬遠良相繼主持承擔兩型航空聲吶裝備的研製並獲得成功。困難面前不止步,成績面前不驕傲。馬遠良始終以高昂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在科學道路上忘我攀登。他不辭辛勞,深入現場,奔波於校內消聲水池實驗臺,浙江千島湖水聲實驗場,哈飛直升機試驗站以及青島、大連的海上試驗場所,陝西的馮家山水庫,帶領研製組周密細緻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使先進的設計方案得以完全實現,發揮了既做領軍者、又做實幹家的模範作用。兩型聲吶的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是對國防建設的重大貢獻,得到了國家和部委的多次嘉獎並授予他多種榮譽稱號。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