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考慮放棄唯一航母,啥隱情?

由 直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12

俄羅斯媒體曝光驚人消息,該國國防部正在考慮放棄修復“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這艘航母是俄軍唯一的現役航母,俄羅斯也沒有新的航母建造計劃。“庫茲涅佐夫”號一旦退役,俄羅斯將成爲唯一一個沒有航母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足以對未來的美俄博弈產生重大影響。在此情形下,俄羅斯爲什麼要放棄航母?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俄羅斯考慮放棄修復唯一在役航母 分析:將影響遠洋威懾力



11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證實,目前,該國海軍在役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和改造工作已經暫停。報道稱,俄海軍和聯合造船集團的代表近期將就該艦的命運作出最終決定。俄專家指出,不排除該艦因技術和物理老化而被報廢拆解的可能。


這一消息令人不勝唏噓,目前全球擁有航母的國家有10個。航母是目前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水面武器,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如果俄方最終確定放棄,俄羅斯將成爲五常中唯一一個沒有現役航母的國家,遠洋威懾力將受負面影響。



“庫茲涅佐夫”號事故頻發、維修艱難 折射俄羅斯造船業的困境



“庫茲涅佐夫”號在蘇聯鼎盛時期建造,1991年交付。其滿載排水量約6.7萬噸,最大航速30節,可搭載艦載機30餘架。曾有軍事觀察家指出,“庫茲涅佐夫”號的戰鬥力僅次於美國最大的“尼米茲”級航母。值得一提的是,“庫茲涅佐夫”號還有一艘姊妹艦“瓦良格”號,後者被改造爲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


“庫茲涅佐夫”號最後一次執行軍事任務是8年前的敘利亞行動,期間發生兩架艦載機墜毀的嚴重事故。在返航途中,它被歐洲媒體拍攝到拖着數公里長的黑煙航行,其性能遭到質疑。返回俄羅斯後,“庫茲涅佐夫”號立即進廠大修,不料一修就是八年,直至近日突然傳出退役消息。實際上,該艦的維修並不順利,多起事故讓最初制定的600億盧布維修費顯得杯水車薪。2018年,甲板遭船塢起重機倒塌而砸出一個大洞。次年艦上又發生重大火災,過火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原因是焊接作業不規範。這次火災造成損失超過3.5億盧布,約合人民幣3200萬元。爲此,船廠和俄羅斯海軍方面長期扯皮,都認爲對方應該爲此買單。


起火冒煙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實際上,這些事故都是俄羅斯造船業困境的折射,包括訂單嚴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技術嚴重落後,甚至船塢升級都無法實現,這些都導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維修十分困難。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因爲國土緯度高,蘇聯實力最強的造船廠都設在黑海,也就是目前的烏克蘭境內。蘇聯解體後,人員、設備都留在了當地。這導致俄羅斯海軍雖然提出了“風暴”級新型航母的建造計劃,但從2005年提出至今仍沒有動靜。


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石宏對直新聞表示,俄羅斯放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維修和升級是基於現實考慮做出的痛苦、無奈但是又正確的決定。“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服役之後,主要是作爲俄羅斯海軍遠洋能力存在的象徵,也就是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符號,實際作戰能力很弱。維修和升級到現在8年半了還沒搞定,期間還發生了多起重大事故,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俄羅斯無力對航母進行維修和升級。俄烏衝突爆發更是雪上加霜,因爲錢、人、物都被用到支持俄烏衝突方面去了。



俄發佈2050年前海軍發展戰略 航母已不是必要選項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退役,此前也有跡象。


今年6月,俄總統普京批准了2050年前俄羅斯海軍發展戰略,其中提到“全面恢復俄羅斯作爲全球海洋強權的地位”。但俄海軍高層在解讀時強調,航母已經不是他們必要的選項。觀察指出,這與俄羅斯海軍當前的形勢有關。受俄烏衝突影響,該國軍費主要撥給了陸軍和空軍,海軍經費不足。而俄羅斯海軍還不得不維護幾支不斷老化但規模十分龐大的艦隊。這導致俄羅斯海軍在俄烏衝突中損失慘重,黑海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多次遭襲,其駐紮的克里米亞半島的大橋多次遭襲,而“莫斯科”號巡洋艦在中彈後回港途中沉沒更是震驚世界。據不完全統計,俄黑海艦隊已經損失了33%的水面戰力,這凸顯俄羅斯海軍在防禦甚至情報上的投入都相當不足。


石宏指出,普京重振俄羅斯海軍雄風的思想沒有變化,但與20多年前相比,具體發展規劃有了很大不同。俄羅斯海軍水面艦艇的地位明顯下降,而核潛艇的地位則顯著上升。俄羅斯放棄了航母艦隊,水面艦艇主要是發展護衛艦和兩棲艦艇,這也意味着俄羅斯海軍未來將主要聚焦在近海,遠海能力則是量力而行。但實際上,這種規劃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態度的宣示,真正要做到難度巨大。



是否放棄航母?俄羅斯國內幾方觀點在打架



直新聞注意到,俄羅斯國內對是否徹底放棄航母仍有很大爭議,而且各方態度十分極端。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前司令謝爾蓋•阿瓦基揚茨認爲,放棄維修是合理的。在他看來,由於自身的高脆弱性和高成本,傳統航空母艦已失去了現實意義,正被無人機軍事系統取代。但該國軍事專家丹迪金則認爲,儘管在水面和水下作戰的無人系統有所發展,但在遠洋航行中,航空掩護仍然不可或缺。


在俄烏衝突中,無人機的作用十分突出,俄羅斯加大了研製新型無人機的投入,並總結出不少無人機戰術。但無人機終究火力有限,並沒有改變戰場形勢。


還有觀察指出,俄羅斯海軍實際上早已轉向收縮,主要經費花在建造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之一的核潛艇。近年來,俄羅斯建造了多艘亞森級和北風之神級核潛艇,主打靜音、深潛和新型潛射導彈,以對競爭對手形成足夠的威脅。


此外,與此前相比,俄羅斯新款潛艇的設計思路還有一個微妙改變,那就是更爲注重舒適度。例如,亞森級的載彈量比美國同級別潛艇少三分之一,省下來的空間用於擴大艇員生活空間。這主要是考慮到要比對手的下潛時間長得多,更難被偵測到行蹤,以此保留足夠的戰略威懾力。


石宏表示,無人系統在俄烏衝突中的出色表現,無疑是俄羅斯在其海軍未來發展規劃中將無人系統列爲重點的直接誘因。但也要看到,海軍向來有“小三軍”之稱,也就是說海軍對體系作戰的要求更高。俄羅斯如果將希望寄託在無人系統方面,但不能同步發展有人艦艇的話,那麼其海軍在未來還會是“瘸腿”的。這就如同“木桶原理”,如果在短板方面與西方差距明顯,到2050年很難達到後來居上的效果。






作者丨黃子熙

排版丨季靳瑋

編輯丨程凌宇

審校丨曾子瑾

監製丨管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