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 H20芯片開禁,中國公司積極提交採購訂單搶購

由 人工智能學家 發佈於 熱點

'25-07-15


路透社最新消息,中國各大科技公司正爭先恐後地提交英偉達(Nvidia)H20人工智能芯片的採購訂單。此前數月,這款爲中國市場“特供”的芯片前景一度不明。此次搶購潮的出現,正值有消息稱其CEO黃仁勳(Jensen Huang)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會晤後,英偉達即將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正式恢復對華銷售。這一重大轉變不僅預示着英偉達有望挽回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收入損失,更標誌着華盛頓在遏制與商貿之間,正試圖尋找一條新的、更爲微妙的平衡線,而這條線將深刻影響全球AI產業的競爭格局。

H20芯片:禁令高牆下的“特供”妥協

H20芯片本身,就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直接產物。自美國商務部於2022年和2023年兩度收緊對華高性能計算芯片的出口管制以來,英偉達的旗艦產品如A100、H100,以及爲規避第一次禁令而推出的A800、H800芯片,均被列入對華禁售名單。這些限制措施旨在延緩中國在軍事和高科技領域利用尖端AI技術的能力。

面對佔其數據中心業務重要份額的中國市場一夜之間被切斷的局面,英偉達迅速調整策略,設計了三款符合最新管制標準的新芯片,其中H20是性能最高的一款。然而,作爲一款嚴格遵守美國出口規定的“閹割版”產品,H20在覈心性能上較其被禁的“兄弟”產品有顯著差距。正是這種性能上的妥協,導致了其在中國市場的初期遇冷。有報道稱,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中國雲計算巨頭在初步測試後,因其性價比不及本土競爭對手華爲的昇騰(Ascend)910B芯片,一度表現出猶豫。

英偉達自身也爲這些出口管制付出了沉重代價。公司曾公開表示,相關限制可能導致其高達150億美元的收入損失。這一數字清晰地量化了地緣政治對這家全球AI芯片霸主商業利益的巨大沖擊,也解釋了其爲何不遺餘力地遊說華盛頓,並竭力開發合規產品以求重返中國市場。

心態逆轉:從遲疑觀望到爭相採購

如今中國買家態度的180度大轉彎,其背後是複雜的商業和戰略考量。首先,即將獲批的銷售許可爲市場注入了最關鍵的元素——確定性。在北京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黃仁勳將在北京供應鏈博覽會期間向媒體介紹情況,這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對銷售即將恢復的信心。對於急需AI算力的中國企業而言,能夠獲得穩定、可預期的英偉達芯片供應,即便性能有所折衷,也遠勝於面臨完全“斷供”的風險。

其次,這是對沖單一供應商風險的戰略需要。儘管華爲的昇騰芯片在性能上已具備強大競爭力,但將所有算力基礎設施押注於單一國內供應商,不符合大型科技公司的供應鏈安全原則。採購英偉達的H20,意味着它們能夠維持供應商的多元化,並繼續利用英偉達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的CUDA軟件生態系統。這種生態鎖定效應,是華爲等競爭對手短期內難以撼動的巨大優勢。因此,這場“爭搶”的本質,是在新的規則框架下,爲未來數年的AI發展儲備儘可能多的“彈藥”,並維持戰略上的靈活性。

華盛頓的平衡術:遏制技術與保護商貿的博弈

此次銷售的放行,被廣泛解讀爲美國政府對其出口管制策略的一次精細化調整。這背後是美國科技行業與國家安全機構之間持續博弈的結果。以黃仁勳爲代表的行業領袖多次公開和私下場合強調,過於嚴苛且寬泛的禁令不僅無法完全阻止中國的技術進步——反而會刺激其加速發展本土替代品——同時還會嚴重損害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將巨大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華爲等中國對手。

據報道,除了英偉達的H20,其競爭對手AMD也已獲准恢復對華銷售其特供版MI308 AI芯片。這一系列動作表明,華盛頓的策略可能正從“全面封堵”轉向“精準領先”。其核心思路或許是:嚴格禁止最頂尖、可用於軍事推演的旗艦芯片流入中國,但在性能較低的次一級區間,允許美國公司出售合規產品。此舉旨在將中國的AI算力水平精確地“鎖定”在比美國落後一到兩代的位置,既維持了美國的技術代差優勢,又使得本國企業能夠繼續在中國市場盈利,並將這些利潤投入到下一代技術的研發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競爭平衡。

總而言之,H20芯片在中國的即將開售,並非中美科技戰的“休戰”信號,而更像是一場持久戰中,雙方根據戰場形勢變化作出的戰術調整。它爲英偉達等美國公司打開了一扇在嚴格限制下的商業窗口,也爲焦渴的中國AI市場提供了寶貴的算力“甘霖”。然而,這片由政治和商業共同塑造的脆弱緩和地帶能維持多久,以及它將如何演變,仍將取決於未來技術突破的速度和全球地緣政治風雲的變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