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交換陣亡者遺體:俄軍19具換烏軍1000具,交換比超1:52

由 熊熊講武 發佈於 熱點

'25-07-18

俄烏之前的談判,說到底就是在糊弄特朗普,實際上雙方都知道現階段根本沒法聊實質問題。

俄羅斯一開口就是克里米亞、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都是他的;烏克蘭還能說你都開口了,那就都給你?烏方必然是要堅持領土和主權完整的。

所以在戰場決出勝負之前,領土問題沒得可聊,俄烏雙方都是絕不鬆口的態度。

當然,畢竟都坐在一起談了,跟戰爭直接相關的某些議題還是可以達成共識的,比如交換被俘士兵和陣亡者遺體。

目前,雙方對於被俘軍人交換的數據是保密的,所以大家只知道他們在哪一天進行了交換,但不知道交換了多少人。

而陣亡者遺體的交換,會有具體的數字對外公開。

雙方最新的一次交換是在7月17日,俄軍向烏方移交了1000具烏軍陣亡者遺體;烏軍則向俄方移交了19具俄軍陣亡者遺體。

1000:19,至少在陣亡遺體交換上是“一俄等於五十多烏”了。

當然,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強調過了,這不是俄烏雙方真實的陣亡者比例,而是雙方戰場控制權優劣的表現。

因爲烏軍被打得連連後退,所以自己不能收回所有的陣亡者遺體;有部分遺體在丟失陣地時來不及收走的話,那麼就得等佔領陣地的俄軍來收屍了。

換一個角度來說,因爲烏軍是被打退的一方,那麼俄軍在攻擊作戰中陣亡的遺體,烏軍也很難回收到,所以烏軍想要掌握俄軍陣亡者遺體,就會非常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用於交換的陣亡者遺體數量自然就特別懸殊了。

有意思的是在輿論空間內,仍然有些網友死咬着俄軍損失是烏軍數倍,乃至更多倍的說法,這就是爲了“贏”而“贏”了。

因爲現在已知俄烏兩軍在戰場投放的兵力相當,甚至烏軍還要略多,同時烏軍徵兵抓丁的強度也比俄方更大。

如果烏軍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戰損比優勢,那麼體現在戰場上就不是連連後退,頂不住的應該是俄軍。

這樣的話,我們看到的應該是烏軍在不斷收復失地,不斷地插旗,進而具備“打掃戰場”的主動權。

哪有說雙方遺體交換幾十比一,而戰損比上卻是自己一比幾的說法,這就跟戰場形勢對不上號了。

由於戰報可以瞎編,遺體數量編不了,所以烏克蘭方面面對不利的陣亡遺體交換比,其實是很頭疼的,這十分不利於“烏軍佔優勢”的輿論宣傳。

所以大家就會看到,烏軍或者烏友宣傳稱,俄軍將大量本軍陣亡者遺體混入其中,再交給烏軍的說法。

對於這種毫無常識邏輯的觀點,咱們在之前專門寫文章點出了其不合理之處。

那麼事實證明又如何呢?

從2024年11月到2025年5月,雙方進行了8次交換,烏軍收到了5809具陣亡者遺體;

從2025年6月11日到16日,雙方進行了5次交換,烏軍收到了6060/6057具(雙方說法)陣亡者遺體。

上述兩波相加,那麼烏方收到的遺體數量達到了將近12000具之多。

這些遺體運抵烏克蘭少則已經一個月,多則已有8個多月;如真有“大量俄軍遺體”混入的話,烏軍經過技術比對肯定已經甄別出來了。

可是在7月17日的交換中,烏軍並沒有拿出大量俄軍遺體,而是隻拿出了19具。

這19具的數量顯然談不上“大量”,而且也非甄別出來的,它就是日常作戰中烏軍掌握到的俄軍遺體;而且此間,烏克蘭國內也沒有把“大量混入的俄軍遺體”證據拿出來,反倒是不再談這一話題了。

而烏方所起的“新話題”,可就有些“地獄”了。

烏克蘭利沃夫市市長安德烈·薩多維日前提到,埋葬有蘇軍烈士遺骸的“榮耀山”已不復存在,提議可以用發現的355具蘇軍遺骸來交換被俘的烏軍士兵。

這戰場上掌握不了更多俄軍遺體,便打起了蘇軍遺骸的主意;雖然這裏是利沃夫,雖然只是提議,甚至可能只是過過嘴癮,但未免還是太“地獄”了些。

但這裏面所牽涉的恰恰是烏克蘭的國家和民族定位問題,有些事兒就不免擰巴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