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25年執政終將崩潰,俄將迎大變局?美媒爲何總喜歡唱衰俄羅斯

由 照理說事 發佈於 熱點

'25-07-18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當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最新一期拋出“普京平衡政策失效”的論調時,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這讓人想起2014年他們預言吞併克里米亞會讓俄羅斯經濟崩潰,或者2022年初斷定烏克蘭戰事會讓普京政權迅速垮臺。西方輿論似乎總在期待俄羅斯倒下,但現實總比預言複雜得多。普京執掌俄羅斯這四分之一世紀,確實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然而就此斷言他苦心構建的平衡體系將徹底崩塌,恐怕又一次落入了認知的陷阱。

回顧2000年普京接手時的俄羅斯,那是一個被寡頭瓜分、國力衰微的爛攤子。葉利欽時代留下的混亂記憶猶新,人民生活困頓,國家尊嚴掃地。普京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拳打擊寡頭勢力,將別列佐夫斯基這些掌控國家經濟命脈的鉅富逐出權力核心。這不是簡單的權力鬥爭,而是重建國家秩序的必要之舉。他同時着力恢復國家機器運轉,培育起一支相對專業的技術官僚隊伍。儘管西方常批評其威權傾向,但不可否認,這套辦法讓國家穩定了下來。經濟數據是最直觀的證明:人均GDP從世紀初的不到兩千美元,到如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躋身全球前五,嬰兒死亡率顯著下降。老百姓的日子比葉利欽時代確實好了不少。

俄羅斯的硬實力離不開能源這把雙刃劍。普京時代建立的主權財富基金至今規模仍近1500億美元,成爲抵禦西方制裁的緩衝墊。靠着石油天然氣收入,即使在戰爭陰影下,俄羅斯今年一季度實際工資還能增長7%以上,養老金水平得以維持。更重要的是,豐厚的能源收益支撐了軍事現代化。像“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這樣的尖端武器不斷列裝,形成了獨特的非對稱優勢,實實在在地改變了與北約的對抗態勢,讓對手在東歐的防務開支激增。

普京的地緣策略一直帶有鮮明的實用主義色彩。無論是2008年五天結束俄格衝突,還是2014年幾乎兵不血刃地拿回克里米亞,抑或是在敘利亞用不到五千兵力保住阿薩德政權,都顯示出他儘量避免大規模消耗戰,擅長以較小代價獲取關鍵利益。這種被一些學者稱爲“刺蝟戰略”的方式,幫助實力相對遜色的俄羅斯在複雜的地緣博弈中守住了基本盤,維護了自己認定的安全紅線。

西方把當前的俄烏僵局看作普京體系的致命傷。但實際情況遠非單一維度。經濟上,雖然面臨高通脹壓力,莫斯科股市三年累積漲幅卻接近50%,糧食出口全球佔比仍穩居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額去年突破了2400億美元大關,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西方技術封鎖的缺口。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面對制裁,他們的進口替代率已超過六成,從機牀到芯片的本土供應鏈正在艱難但確定地成型。

民心向背也是關鍵指標。權威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的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俄羅斯民衆認可普京的治國能力,但明確支持將軍事行動長期化的人不到一半。這中間的差異很說明問題:民衆或許厭倦了戰爭的消耗,但並不否定國家發展的整體方向。這種心態與葉利欽時代社會瀰漫的絕望情緒有質的區別。

戰場上,俄羅斯確實經歷了挫折,比如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的沉沒。但今天俄軍依然控制着烏克蘭東部的大片新增領土。瓦格納兵變這個被西方視爲崩潰信號的事件,只用了48小時就被平息,反而透露出權力核心對武裝力量的控制力依然有效。與此同時,來自朝鮮的炮彈和伊朗的無人機正通過新的合作渠道持續補充前線消耗。

盟友關係的變化同樣被過度解讀。亞美尼亞確有離心傾向,但哈薩克斯坦剛剛簽署了新的原油過境協議,塔吉克斯坦也續簽了軍事基地條約。以歐亞經濟聯盟爲紐帶,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並未瓦解,今年成員國間的貿易額反而增長了11%。

西方分析爲何屢屢誤判?《外交政策》的預測暴露了其思維定式的問題。首先是生搬硬套歷史,總拿蘇聯解體模式來套今天的俄羅斯,卻忽視了普京對國家結構的深刻改造——通過與地方勢力分享利益(如給予車臣高度自治、韃靼斯坦石油分成、遠東稅收優惠),形成了穩定共生的聯邦體制。

其次是迷信技術決勝。過分渲染海馬斯火箭炮或F-16戰鬥機的神奇效果,低估了俄羅斯戰時動員的生產能力。2024年其坦克產量翻倍,導彈月產量突破百枚,連北約祕書長都公開承認,俄軍事工業的應變速度超乎預期。

最根本的還是西方沉浸於道德優越感敘事。簡單地將烏克蘭衝突包裝成“民主聖戰”,卻選擇性遺忘當年北約東擴違背了對俄羅斯的安全承諾。意大利學者瓦洛裏曾直言,美國在烏克蘭的真正目標從來不是保衛民主,而是要永久扼殺俄羅斯崛起的機會。

面對西方的圍堵,普京的底牌在於其轉化危機的能力。向東看戰略正取得實質性突破——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加速推進,朝鮮派遣十萬勞工填補俄羅斯勞動力空缺,一條繞開西方的歐亞大陸新供應鏈正在形成。

制裁壓力甚至激發了俄羅斯的技術自主。搜索引擎巨頭Yandex自主研發的“貝加爾”芯片已投入量產,國產MC-21客機獲得300架訂單。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將其描述爲“科技主權的迴歸”,制裁反而助推了技術本土化進程。

社會精神層面的整合同樣重要。如今四分之三的俄羅斯人自稱東正教徒,教會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爲陣亡士兵舉行悼念儀式,將軍事行動賦予神聖意義。這種精神共識帶來的韌性,可能比單純的經濟數據更能支撐社會渡過難關。

值得玩味的是,西方陣營內部對俄羅斯的判斷也在分化。法國總統馬克龍強調“絕不能羞辱俄羅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在施壓烏克蘭談判。這些信號表明,即使是俄羅斯的對手也開始意識到:把一個核大國逼到絕路的地緣賭博,其風險遠大於接受多極化世界的現實。

站在普京執政25年的節點回望,俄羅斯的歷史軌跡常常像西伯利亞的落葉松——地表上看枝葉可能顯得蕭條,但深扎地下的根系卻異常堅韌。西方總喜歡用華爾街的指數或推特的熱度來量測俄羅斯的穩定程度,其“崩潰論”屢屢落空的根本原因,在於未能理解那片土地獨特的生存邏輯和轉型路徑。當《外交政策》的編輯在舒適的辦公室裏預言普京體系崩潰時,俄羅斯的坦克工廠在日夜運轉,遠東港口的運糧船破冰遠航,新的輸油管道穿越風雪向東延伸。一個千年文明的復興之路,從來就不在西方媒體預設的劇本里。它的力量,恰恰在於那份拒絕被定義、拒絕當配角的沉默倔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