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截圖
近日,遼寧朝陽一老年“暴走團”列隊準備出發時,佔據路中央,阻擋了兩輛消防車和一輛救護車通行,雙方僵持了一兩分鐘,最後救護車靠邊騰地,老人們列隊出發。7月18日,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回應稱,這是個素養問題,會聯繫負責人進行批評教育。
社會對羣體的認知往往依賴典型事件形成標籤。老年“暴走團”阻礙應急車輛、霸佔公共資源等失範行爲,容易成爲輿論聚焦的典型案例。這種聚焦會強化公衆對“老年人不守規則”的刻板印象。這是應當引起關注的社會現象。
近年來,一些老年人的行爲失範問題時有發生。比如,某地曾有老人長期組團霸佔麥當勞餐桌,不消費只打牌,大聲喧譁打擾其他顧客。一些老年人的失範行爲,容易被解讀爲“沒有素質”“爲老不尊”,進而引發代際對立。年輕人可能會將對個別老人的不滿,遷移到對整個老年羣體的態度上,產生反感老年人的情緒;而多數理性的老年人,可能會因羣體形象受損而感到委屈,甚至對年輕人不尊重長輩產生抱怨。
這種雙向的“負面情緒”,可能加劇代際隔閡,讓原本尊老愛幼的和諧關係出現裂痕,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但尊重是相互的,老年“暴走團”給救護車、消防車讓個路,晚幾分鐘出發,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僵持不讓路的行爲,不僅違背了基本的社會公德,更可能涉嫌違法。
要知道,消防車、救護車都是特種車輛,執行緊急任務時享有優先通行權,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因此,老年“暴走團”的行爲不僅是缺乏素養,更可能涉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
少數人的失範行爲,本質上是將個人私利置於羣體榮譽之上——他們在滿足自身訴求時,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會讓整個老年羣體蒙羞。比如,當老年“暴走團”阻礙消防車的視頻流傳時,許多老年人會譴責其“丟了老年人的臉”,這種內部的羞恥感,正說明個體行爲對羣體形象的消解是真實存在的。
老年“暴走團”本應是城市一道活力風景線,卻因佔用機動車道、逆行、製造噪音等問題屢遭詬病。此次阻礙消防車和救護車通行事件,更是把健身活動異化爲城市交通的“移動路障”,消耗了社會對老年羣體的善意、理解和尊重。
解決類似失範行爲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和執法力度,對違法行爲依法處理,同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規則意識。社區和公共場所管理者要爲老年人提供更多合適場地,合理規劃健身路線等。老年人自身也應增強公德心,在追求健康快樂生活的同時,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尊重他人權益。
澎湃特約評論員 方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