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談“體檢正常卻患癌症晚期”:體檢報告代表當下健康狀況,篩查準確性受多因素制約

由 長報道 發佈於 熱點

'25-07-18

近日,“女子體檢10年未見異常卻患癌症晚期”一事引發關注。據指尖新聞報道,家住北京的執業律師張女士反映,她在愛康國賓體檢10年間,未被檢查出患癌風險,2024年被確診腎癌晚期。

張女士介紹,去年,她在另一家體檢機構檢查發現:“右腎囊腫,右腎可見一低迴聲,大小:3.5cm×2.8cm”;同年10月,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被懷疑“右腎透明細胞癌”,進行右腎摘除手術後,病理顯示爲“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今年2月,她在國外的醫院被確診爲“腎癌骨轉移”,且骨轉移爲晚期。

對此,管理涉事體檢機構的愛康集團發佈說明稱,愛康的體檢報告會真實記錄當時的檢查結果,對於是什麼原因導致沒有檢測到,會請第三方權威機構以及專家來進行論證分析。如愛康有責,愛康集團一定會承擔責任,絕不會逃避。

事發後,網絡上掀起對體檢的廣泛討論。體檢對於健康提示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爲何不能早期發現疾病的預警信號?常規體檢能否篩出癌症風險人羣?如何避免重大疾病的“誤檢、漏檢”?圍繞這些問題,九派新聞對話武漢市第一醫院體檢中心副主任醫師郭偉。

醫生和病人討論健康檢查。圖/VCG

【1】癌症風險增加與後天因素關係更密切

九派新聞:癌症的高發年齡是多少歲?高危因素有哪些?

郭偉: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24年全國癌症報告》,癌症發病率在35-39歲年齡組後顯著增加。整體而言,癌症的發生,是先天因素(家族遺傳史)和後天因素(後天環境/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癌症風險增加與後天因素關係更密切,即不良生活習慣:吸菸、飲酒、肥胖、久坐、飲食重油重鹽等。

很多腫瘤早期僅表現爲乏力、疼痛等症狀,有人誤以爲是結石、腰肌勞損或椎間盤突出,就沒有重視。等出現明顯不適時,可能疾病已經發展到中晚期。如果突然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快速下降、血糖升高等症狀,要在專科醫生的建議下完善相應檢查。

九派新聞:哪些體檢指標異常時,要警惕腎癌的發生?

郭偉:腎癌早期最常見的化驗指標異常,是尿常規發現紅細胞升高,即鏡下血尿,但並不具有特異性。即體檢報告提示有血尿,其中大多數人可能是泌尿系感染或結石引起的,只有極少部分人是惡性的疾病,如膀胱腫瘤、腎臟腫瘤等。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腎癌的主要手段,普通CT能看到早期腎臟的病變,增強CT則看得更清楚。腎臟腫瘤的早期,通過腎臟彩超會發現1-2釐米以上的佔位。但有時候腫瘤較小(<1釐米),儀器靈敏度不太高,加上超聲診斷醫師經驗不足,就容易遺漏。如果體檢發現貧血、血尿,平常有腰部明顯酸脹、隱隱疼痛等不適,就要引起重視。

【2】不能把體檢報告當成“通行證”,沒箭頭不代表沒問題

九派新聞:體檢結果無異常,是否代表健康?

郭偉:一份體檢報告只能代表你當下的健康狀況,上面沒有箭頭(異常提示),並不代表沒有問題。不能把體檢報告當成“通行證”——拿到“健康”的結果之後就開始熬夜、暴飲暴食、不注意生活習慣。

九派新聞:如果連續多年的體檢結果相同,是否意味着沒有進一步發展、不需要注意?

郭偉:同一份報告,體檢者看到“今年跟去年的問題是一樣的”;而經驗豐富的醫師查閱後,就能敏銳地捕捉到疾病潛在的風險。比如,報告上寫,肺部結節連續兩年都是8毫米,但心胸外科專家能從影像看出:大小雖然相同,結節的密度卻發生了變化,考慮到發展傾向,可能建議患者早期干預,如穿刺或手術切除。

早期疾病的風險狀態,的確需要專科醫生來綜合評估。前不久我曾接診一位病人,長期糖尿病、高血壓、血脂控制不佳,心電圖顯示有輕微異常,但沒有提示心肌病變。我結合他的既往病史、生活和工作習慣,提醒他“心電圖顯示有問題,建議做進一步的心臟冠脈檢查”,結果發現堵塞了4根血管,需做心臟搭橋手術。

九派新聞:類似這種情況,爲什麼體檢會發現不了,甚至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郭偉:與多種因素都有關係,如癌症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檢查儀器的靈敏度、檢測項目的選擇等。

有些疾病的早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例如,腎癌、胰腺癌等早期多無明顯不適症狀,常規體檢難以早期發現。

部分早期胰腺癌患者在體檢後未被篩查出,是因爲胰腺位於腹中部靠後位置較深,如果患者體表脂肪過厚或體內累積過多氣體未排出,此時體檢報告會提示“胰腺顯示不清”。

還有體檢的間隔。有些單位是兩年體檢一次,如果恰好體檢機構選用的機器探頭靈敏度和精確度不高,就無法早期發現,可能這兩年內會進展得非常快。

再就是檢測項目。如果相關診斷指標屬於專科檢查的進階項目,常規體檢就無法涵蓋到。比如,心臟血管堵塞需參考的冠脈造影或冠脈CT,以及胰腺檢查需參考的增強CT、澱粉酶等,都不在常規體檢範圍內,僅通過常規體檢不容易捕捉到異常情況。這也是有些疾病一發現就是中晚期的原因。

【3】防癌體檢的針對性更強,篩查的準確性受多因素制約

九派新聞:專科檢查與常規體檢有什麼區別?

郭偉:常規體檢也叫基礎體檢,包括心肝脾肺腎等基礎項目的檢查,適用於瞭解日常身體狀況。針對癌症的專科檢查,針對性更強,也更具有傾向性。對於癌症篩查者,我們通常根據其年齡、性別、家族史、生活與工作習慣、高危因素等,爲其制定個體化的體檢套餐。

也就是現在常提到的“1+X”體檢方案。其中“1”是指基礎體檢項目,含生化常規、心電圖、肝膽脾彩超等常規檢查。“X”是個性化體檢內容,比如,體檢者身處粉塵的職業環境,有肺癌家族史與高危因素,在“X”項中,會增加肺部CT來篩查肺癌。

九派新聞:現在醫學上有效的癌症篩查手段有多少?

郭偉:最常見也是“金標準”的篩查手段,如肺癌是CT,宮頸癌是HPV檢測+TCT,腎癌是增強CT,胃癌是胃鏡等。新興的癌症篩查手段“甲基化檢測”,仍處於起步階段,費用相對昂貴,還沒有普及。

需要正視的是,現有的醫療技術並不能做到100%檢出癌症,也暫時無法通過查一滴血來預測所有的癌症。我們能做到的是,針對某個部位或某類疾病,做到較好的防癌篩查。現在的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篩查,都能做到比較精準。

九派新聞:癌症篩查的準確性,在現實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郭偉:受限於當前的醫療技術水平、體檢預算等。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僅查“腫瘤標記物”這一指標,來篩查出腫瘤,從現在的醫學水平來看難以實現。例如,部分腸癌和乳腺癌到中晚期時,腫瘤標誌物的數值仍不高。因此,腫瘤標誌物只能作爲參考,“金標準”永遠都是影像學,即具體的病理或者活檢結果。

體檢者的預算限制。如預算爲500元,希望把各種癌症都篩查到,可能不太現實。比如,消化道腫瘤檢測的“金標準”——胃鏡和腸鏡(無麻醉),就超過了500元。

還有體檢項目與體檢機構的選擇。如篩查肺癌,選擇肺部平片難以捕捉到微小結節,因此要選擇適合的項目。此外,體檢機構是否正規、醫生經驗是否豐富、儀器的精密度是否夠高,也有影響。

九派新聞:如果要做癌症篩查,面對衆多項目如何選擇?

郭偉: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臨牀醫生在常規檢查基礎上,發現異常指標有針對性地開展進階檢查。以乳腺檢查爲例,臨牀醫生很難只根據一份彩超結果來判斷是良性或者惡性,可能還需要做進一步乳腺鉬靶檢查及乳腺MRI。

所以,最好到正規的三甲醫院,其體檢中心大多配備有體檢諮詢的專科醫生。我們會結合體檢者的整體狀況,一對一溝通,爲其量身定做一套體檢方案,這樣更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4】向醫生諮詢個體化體檢方案,形成一個“閉環”

九派新聞:結合你的臨牀經驗與觀察,現在的癌症檢出與防治情況怎麼樣?

郭偉:整體上來說,癌症的早期篩查意識與早期檢出率都越來越高,預後也是比較好的。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很多腫瘤只要早期發現並治療,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預期壽命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所以大家不必“談癌色變”。

九派新聞:如何更好發揮體檢對於健康問題的預警作用?

郭偉:建議在專科醫生的指導和建議下進行,全程形成一個“閉環”。體檢前,由醫生對你的身體狀況做評估,量身定做適合你的體檢項目;體檢過程中,把醫生建議的檢查儘量完善做;體檢後,拿着結果找醫生做進一步評估。

除了每年體檢,也要做好自我的健康管理,尤其生活方式管理,如久坐之後站起來活動。在培養健康意識的情況下,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持續一週以上,應及時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

同一個疾病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同一個表現也可能隱藏着不同的疾病,有些人出現症狀後,嫌麻煩不去醫院,自己想當然地“對症處理”,如果方式錯誤,會耽誤早期發現和診療。

九派新聞:如何避免漏檢誤檢重大疾病的情況?

郭偉:針對個人的家族史、既往病史、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跟醫生進行有效溝通,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體檢方案。

如今,很多單位都會爲職工選擇固定的體檢套餐,其實這樣是有利有弊的。利處在於,它能兼顧常見疾病的篩查。

弊端在於,它不具有個體化特點,缺少面向個人的針對性檢查。例如,45歲以上人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增加,但相應檢查在常規的單位體檢套餐裏,不一定能涵蓋到。所以,還是建議在專業體檢機構的醫生指導下,選擇更有針對性的體檢項目。

九派新聞記者 胡冰月

編輯 任卓 肖潔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