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造船開啓下餃子模式,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出事故剛過兩個月,又一艘船要出來了。金正恩下鐵令,趕在建黨節前必須要造好。朝鮮窮兵黷武,東亞國家集體警惕,我們中國也必須高度注意。
最近朝鮮軍方的動向有點熱鬧,昨天朝鮮南浦造船廠開了一場動員會,宣佈要趕在10月10日勞動黨建黨紀念日前,再建一艘5000噸級驅逐艦。

據朝中社22日報道,這艘新艦是“崔賢”級驅逐艦的3號艦,建造任務由南浦造船廠承擔。如果算上之前下水的兩艘,朝鮮未來可能形成,每年部署兩艘同級別或更大噸位艦艇的節奏。
要知道,朝鮮海軍長期以中小型艦艇爲主,最大的現役驅逐艦“姜健”號也就3000多噸,5000噸級艦艇的連續建造,絕對是其海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那朝鮮爲啥突然“發力”造大艦?最直接的目標,是提升遠洋作戰能力。過去朝鮮海軍主要執行近岸防禦任務,但近年來半島周邊海域的軍事活動越來越密集。美韓聯合軍演頻繁出動航母、宙斯盾艦,日本也在強化西南諸島的海上部署。
朝鮮要維護海上權益,必須有能“走得遠、扛得住”的平臺。5000噸級驅逐艦的續航力、載彈量都遠勝小艦艇,未來配合潛艇、岸基導彈,能把防禦縱深向外推至少200海里。

而更深層的意圖,可能和“海上核打擊能力”有關。朝鮮的陸基核導彈已經相對成熟,但核威懾要“可信”,必須有海基、空基的補充。去年朝鮮試射過潛射彈道導彈,但潛艇平臺隱蔽性雖好,火力投送效率不如水面艦艇。
如果驅逐艦能搭載戰術核導彈或巡航導彈,既能前出到日本海、東海執行任務,又能作爲“移動發射架”,和陸基導彈形成“遠近搭配”
這裏還有個關鍵點,那就是技術支持。朝鮮的軍工體系長期受國際制裁限制,造5000噸大驅的船體設計、動力系統、雷達電子設備,單靠自身很難突破。結合俄朝近期互動,外界普遍猜測俄方可能提供了幫助。
比如“崔賢”級的艦體線型和俄羅斯20380型護衛艦有相似之處,而俄遠東造船廠近年也公開過“協助友好國家升級海軍裝備”的合作意向。據專家分析,朝鮮可能用稀土、礦產資源換取俄方的艦艇設計圖紙和關鍵零部件技術。

不過,朝鮮的“大驅計劃”也面臨現實挑戰。首先是資金和工業基礎。5000噸級驅逐艦的建造成本至少數億美元,朝鮮每年軍費佔GDP約15%,但大部分要投入導彈、核設施等優先領域,持續造艦可能擠壓其他軍種預算。
其次是技術整合能力。前段時間朝鮮第二艘5000噸驅逐艦下水時曾發生事故,暴露了船舶工業在焊接、結構強度等基礎環節的短板。就算有俄方技術,消化吸收也需要時間。
從地區局勢看,朝鮮的動作肯定會刺激美日韓。韓國已經放話要“強化海上監控能力”,日本可能借機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增加宙斯盾艦數量。但朝鮮顯然算過賬,在美韓持續施壓的背景下,“以武促和”仍是其核心策略,造大艦既是展示軍事建設成果,也是爲未來談判增加籌碼。

往長遠看,朝鮮海軍的“大驅時代”纔剛起步。就算明年3號艦順利下水,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二至三年的海試和人員培訓。更關鍵的是,現代海軍是“體系化作戰”,單靠幾艘大艦遠遠不夠,還需要預警機、衛星、補給艦等配套支持。朝鮮能否補上這些短板,可能比“一年造兩艘”的計劃更值得關注。
回顧東北亞海軍發展歷程,裝備建設從來不是孤立的。朝鮮的選擇既是對自身安全的回應,也可能牽動周邊國家的戰略調整。而我們中國身在其中,也必須時刻注意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