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曾思怡
海南自貿港封關時間定下來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7月23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關於海南自貿港封關的具體時間,經批准,定於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啓動。“封關不是封島,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封關後,海南與國際的往來將更加順暢自由,與內地的聯繫將保持便捷高效。”
爲什麼選擇12月18日?王昌林在表示,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12月18日這一天啓動封關運作,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三亞免稅城 圖源:圖蟲創意
回顧海南自貿港建設脈絡:2018年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定位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對外開放門戶”。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正式公佈,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實施範圍爲海南島全島,對標全球最高水平開放形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等政策文件、法律條文也陸續發佈。
而伴隨着自貿港建設陸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當地經濟產業獲得顯著賦能。2024年,海南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佔海南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7%,較2019年提升約12個百分點,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緩解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後,海南對外開放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將爲當地帶來什麼新變化?
怎麼封?
海南之前,上一個實行封關運行的是位於廣東的橫琴。
2024年3月1日,橫琴正式封關,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爲“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其他地區(以下簡稱內地)之間設爲“二線”),以此實現和澳門經濟產業的加速融合,併成爲內地與葡萄牙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溝通橋樑。
與之類似,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此番海南封關同樣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
具體來看,“一線”放開,就是將海南自貿港與我國關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作爲“一線”,實施一系列自由便利進出舉措;“二線”管住,就是將海南自貿港與內地之間作爲“二線”,針對“一線”放開的內容實施精準管理。
此外,海南下轄4個地級市和5個縣級市,海南全島封關還有一個特徵是強調“島內自由”,即在海南自貿港內,各類要素可以相對自由流通。
從全島封關的具體安排來看,據王昌林介紹,按照《總體方案》關於“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的要求,結合海南發展實際,制定了現階段的封關政策措施,具體可以概括爲“四個更加”:
一是實施更加優惠的貨物“零關稅”政策。“一線”進口的“零關稅”商品稅目比例將由21%提高至74%,在島內享惠主體之間可以免進口稅收流通,加工增值達到30%的可免關稅銷往內地。
二是實施更加寬鬆的貿易管理措施。在“一線”進口方向,對全國現有的部分禁止、限制類進口貨物作出開放性安排。
三是實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以島內現有8個對外開放口岸作爲“一線”口岸,對符合條件的進口貨物徑予放行;設置運行海口新海港、海口南港等10個“二線口岸”,對進入內地的貨物創新採取多種便捷通行舉措。
四是實施更加高效精準的監管模式。對“零關稅”貨物、放寬貿易管理措施貨物等實行低干預、高效率的精準監管,保障各項開放政策平穩落地。
簡單來說,上述“四個更加”也可以理解爲:
12月18日海南全島封關落地後,海南與境外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過程中,享受“零關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大幅擴大,可進口貨物類型更多,口岸通行方式更加便捷;海南與內地貿易往來過程中,對進入內地貨物創新採取多種便捷通行舉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點提到的“若貨物在海南當地加工增值達30%,則可免關稅銷往內地”措施,將有效吸引企業將高附加值環節佈局海南。

海南具備優異濱海旅遊資源 圖源: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海南常年是我國最熱門的濱海旅遊目的地之一。在“二線”管住的趨勢下,有網友擔心去海南度假是否會變得麻煩。
對此,王昌林指出,按照現階段的封關制度設計,除部分貨物從海南自貿港進入內地需要接受查驗外,大多數貨物以及所有的人員、物品、交通運輸工具等進出海南島,仍按現行規定管理,封關前後沒有變化。
對誰有影響?
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佈,提出海南自貿港建設有兩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第一個階段在2025年前,圍繞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適時啓動全島封關運作;第二個階段在2035年前,進一步優化完善開放政策和相關制度安排,全面實現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等6方面的自由便利制度。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過去數年,海南積極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爲自貿港封關做準備,推動制定徵稅商品目錄、禁止清單、對外開放口岸建設等一系列軟硬件配套。尤其是“一負三正”“兩個15%”等稅收減免政策頗爲超前,有效吸引外來企業落地,推動產業集聚。
海南經濟總量和結構也由此邁上新臺階。當地逐步減輕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形成了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
據新華社報道,2024年,海南上述四大主導產業佔海南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7%,較2019年提升約12個百分點。同時,2018年以來,海南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年均增速都超過25%;累計吸引外資174億美元,超過此前30年總和。
白明指出,過去數年,海南在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方面先行一步,伴隨着今年年底海南全島封關的落地,不僅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還要進一步推進,而且人員、貨物、資金、數據流動等還會愈加高效,“面向未來,海南有專門的立法,有不同於全國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這些都意味着更大的探索空間和制度創新空間,讓海南未來的前景更加被看好。”
中國南海研究院公共外交與海南開放研究所負責人兼自貿港研究中心主任於濤也曾指出,海南自貿港強調的是制度型開放、自主開放與單邊開放,對標的是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將來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最高形態。從這方面講,海南自貿港要比內地的21個自貿試驗區開放的力度更大、更強,水平更高。
從全島封關後海南重點面向的合作區域看。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後,將充分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優勢,重點之一是促進與阿拉伯國家在經貿、旅遊、文化、教育、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與開放,未來還將拓展與東南亞等區域的新型貿易服務半徑。
另一邊,作爲具有優質濱海旅遊資源的省份,海南在“文旅”“度假房”的熱度和走勢長期受關注。全島封關運作將帶來什麼變化?
柏文喜認爲,全島封關後內地遊客仍可買房,伴隨購房資格和限購政策有所優化(如社保年限縮短、首付比例降低等),購房邏輯從“短期投機”轉向“長期價值”,以及海南全島封關後的零關稅政策將吸引大量企業入駐,隨之而來的人口流入也將在一定程度帶來新增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