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到如何處理對華關係?馬科斯想展現強硬,卻被特朗普當場戳破

由 袁周院長 發佈於 熱點

'25-07-23

7月22日,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白宮與特朗普會談時,試圖以對華強硬姿態換取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他刻意強調:“菲律賓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但美國始終是我們最強大的夥伴”,暗示菲律賓將堅定站在美國陣營對抗中國。然而,特朗普的回應卻讓現場氣氛驟冷:“我不介意你和中國相處好,因爲我們與中國相處得很好。” 這句話直接戳破了馬科斯精心設計的“反華秀”,更暴露了美菲戰略目標的根本錯位——馬科斯想借南海問題捆綁貿易與安全利益,而特朗普只關心“對等關稅”下的真金白銀。

馬科斯此次訪美揹負着兩大政治任務。一是關稅危機迫在眉睫。特朗普此前宣佈自8月1日起對菲律賓產品徵收20%關稅,遠高於4月提出的17%,而菲律賓去年對美出口額高達140億美元,佔其經濟命脈的電子產品、農產品首當其衝。馬科斯原計劃以“安全盟友”身份爭取優惠,聲稱“菲律賓作爲美國條約盟友,應獲得比越南(20%)、印尼(19%)更低的稅率”。二是國內政治岌岌可危。馬科斯陣營在中期選舉中慘敗,僅獲參議院半數席位。

反對派領袖、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支持率反超,其姐伊梅甚至推出《杜特爾特法案》變相保護政敵。經濟上,中菲關係惡化導致香蕉、芒果滯銷,二十多個中資基建項目擱淺,民衆怨聲載道。他急需一場“外交勝利”轉移矛盾,而南海問題成了唯一能向美國遞出的“投名狀”。爲此,馬科斯在訪美前便鋪墊強硬姿態:菲海警在黃巖島挑釁中國執法船,國防部長與美軍高調宣稱《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覆蓋南海。

但這些舉措反而加劇了東盟國家對菲律賓“引狼入室”的反感,越南、印尼等國務實推進對華合作,菲律賓卻淪爲“區域孤島”。特朗普的當場打臉絕非偶然,其背後是“交易至上”的關稅邏輯。儘管馬科斯極力推銷“安全捆綁貿易”方案,但特朗普政府明確拒絕。白宮最終僅將關稅從20%降至19%,且要求菲律賓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實施零關稅,菲律賓的“盟友溢價”僅值1%。另外,特朗普一面縱容菲律賓在南海挑釁,一面卻不願與中國徹底撕破臉。

他近期釋放訪華信號,並稱“期待與中國合作”,暗示美國在經貿、氣候等領域仍需對華協調。馬科斯的“反華牌”反而成了特朗普對華談判的籌碼而非目標。菲律賓19%關稅雖略低於初始威脅,但仍遠高於特朗普上臺前的水平。菲律賓電子零部件(佔對美出口50%以上)和農產品價格競爭力驟降,而零關稅政策更將衝擊本土製造業。菲經濟學家警告,通脹與失業率可能進一步飆升。

另外杜特爾特家族借勢猛攻,莎拉已爲2028年大選鋪路。馬科斯家族內鬥公開化,伊梅的“背後一刀”預示其執政聯盟瀕臨瓦解。當印尼、越南通過務實外交平衡中美時,菲律賓卻因孤注親美遭盟友拋棄。東盟峯會臨近,馬科斯作爲2026年輪值主席的號召力已蕩然無存。

這場鬧劇揭示了全球政治的現實:大國博弈中,小國“表忠心”換不來真利益。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本質是經濟民族主義,安全盟友亦不可豁免。對馬科斯而言,唯一的出路或是迴歸杜特爾特時期的務實平衡:在南海爭議上降溫,重啓中資基建項目,將外交重點轉向東盟內部協調,否則,菲律賓恐已淪爲大國棋局中的一枚棄子。

Scroll to Top